我校主办2019猪基因编辑技术与政策国际高端研讨会

28.10.2019  18:40

本网讯 10月25日至26日,由我校主办、模式动物重大设施建设办公室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猪基因编辑技术与政策国际高端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大会主席由孟安明院士和黄路生院士担任。会议邀请了100多位国内外该领域专家,包括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原副校长、国际猪基因组测序学会联合主席Lawrence B.Schook,以及丹麦奥胡斯大学、巴黎-萨克雷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的代表等。会议就猪基因编辑技术与分子育种、猪基因编辑技术与抗病育种、猪基因编辑技术与人类重大疾病模型、猪基因编辑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猪基因编辑技术与安全性与政策、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国家大设施的建设与“模式猪计划”等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和合作意向。

 

副校长龚元石在欢迎致辞中介绍到,中国是世界上猪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拥有广泛分布的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性状差异显著。作为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和国家农业院校的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在模式猪制备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农业大学以猪为对象,系统开展了体细胞克隆、转基因技术、疾病模型构建、繁殖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国际领先的猪研究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另外,依托我校建设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设施项目已开工开建,总投资7.6亿元人民币。该设施的主体建筑将于2020年底完成,这个大设施的建成,将为实施国际猪模型项目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举办这次会议,希望能够围绕“猪基因编辑技术与政策”达成广泛共识,期待在不远的将来,猪能够作为新一代的模式动物闪亮登场。这将会是国际生物研究最大的尝试之一,并伴随着“模式猪计划”的成功开展,必将对实验动物学科建设、比较医学领域和畜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校生物学院吴森教授介绍了我校主导的“国际模式猪计划”的进展情况,该计划通过CRISPR/Cas9等新型规模化突变技术进行遗传修饰,与传统的基因敲除和基因转入的方法相比,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挖掘基因的力度更高;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数目巨大的突变动物,通过表型筛选获得与人类疾病临床症状相似的动物模型,实现小型猪疾病模型的规模化和高效化。这对了解基因功能、阐明相关疾病发病机理、寻找疾病早期分子标志、研究新的治疗方法、验证新的药物靶标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升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同时,猪模式动物的规模化创建符合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对进一步加快养殖园区建设,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提升质量效益,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畜牧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推动全国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模式动物重大设施副首席科学家、我校生物学院赵要风教授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由我校主导的“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在模式猪领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在生命科学基础学科领域冲击世界一流为导向,汇聚了实验大动物学科建设领域超强综合实力,铸就了国际化协同创新高端平台。因此,中国农业大学诚邀海内外学者的加盟,并将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及优厚的生活待遇,促进模式猪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据了解,猪在遗传、代谢、生理生化等特征方面比传统模式动物小鼠更接近于人类,因此在作为遗传、发育、疾病模型以及提供异种移植器官等方面具有其他动物不可替代的优势,是人类理想的疾病模型动物和异种器官适宜供体。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科研工作者已经以猪为模式动物创建了诸多人类疾病模型,例如肺囊性纤维化、亨廷顿舞蹈症、甲状腺功能缺陷、系统性红斑狼疮、肌营养不良、侏儒症、多囊肾、白化病等,随着内源逆转录病毒敲除猪和人猪异种嵌合等技术的发展,以猪作为人类器官制造供体的探索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猪作为人类主要的肉食供给物种之一,在畜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研工作者已经就繁殖力强、肉质好、抗病和适应性强、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较高、饲养周期短等经济性状展开展了探索研究,期望培育出抗蓝耳病、生长快、瘦肉率高以及低脂抗寒等优良新品种。最近爆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促进猪分子育种和抗病育种的工作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