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丨动医学院唐军教授课题组猪伪狂犬病毒与宿主互作新进展在PLoS Pathogens发表
本网讯 近日,病原学权威期刊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了动物医学院唐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Bclaf1 critically regulates the type I interferon response and is degraded by alphaherpesvirus US3”。
α疱疹病毒包括人单纯疱疹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等,可造成宿主神经和生殖系统的病变。猪伪狂犬病毒还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死亡,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 伪狂犬病毒更是突破了常规疫苗的防护,产生了高致病性的变异强毒株,并偶有感染人的报道。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宿主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构成了宿主防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但目前,对于猪伪狂犬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
唐军教授课题组发现宿主蛋白Bcl-2 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Bclaf1)是介导干扰素发挥抗病毒作用的一个重要因子,而在猪伪狂犬病毒PRV和人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细胞的过程中,病毒可以通过其编码的蛋白激酶US3降解Bclaf1,从而拮抗Bclaf1的抗病毒功能。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下调Bclaf1后,小鼠抗US3缺失猪伪狂犬病毒PRV感染的能力明显减弱。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在IFN诱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中,Bclaf1可以有效维持STAT1和STAT2磷酸化。同时通过直接与IF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s (ISRE)反应元件和 IF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 (ISGF3) 转录复合体互作,促进ISGF3结合到ISRE上,增强抗病毒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 (ISGs)的转录,从而在I型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1. Bclaf1调控IFN诱导的抗病毒基因的表达 图2. Bclaf1调控IFN应答通路的分子机制
该项研究揭示了Bclaf1在干扰素信号通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解析了α疱疹病毒利用病毒蛋白US3降解Bclaf1,拮抗其抗病毒作用的免疫逃逸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动物医学院唐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秦超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原文链接 (需登录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