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携手特大东亚系举办中以经典对话国际学术会议

21.12.2016  00:23

12月14-15日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与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联合举办了主题为“道与托拉是否可译”中以经典对话国际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以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希伯来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夏威夷大学、达特茅斯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王后学院、三一学院等近二十所知名高校、研究单位的近四十名中外学者参加。

会议下设翻译与哲学、翻译与文学、图像与法律、犹太教经典翻译、术语翻译、中国的圣经、音乐与诗歌、儒道与犹太教等八个分论坛,与会学者陈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并展开讨论与交流。

(张平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议的开幕式由会议召集人、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知名犹太经典研究学者张平主持,特拉维夫大学历史系主任Aviad Kleinberg、东亚系主任Galia Patt-Shamir以及东亚系教授、特大孔院外方院长Asaf Goldschmidt分别致辞。在随后的主题发言中,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与特拉维夫大学教授Joseph Agassi就儒家逻辑与神圣话语展开对话。二人从不同角度,对哲学世界观进行了阐述与辩论。

(Gilia Patt-Shamir教授发言)

(成中英教授发言)

(Joseph Agassi教授发言)

(听众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比较文学与比较宗教学教授杨慧林就明代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所翻译的《二十五言》展开讨论,追根溯源,指出利玛窦将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爱比克泰德学说天主教化并且积极与儒家观念相结合,从中可见西方宗教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杨慧林教授发言)

此后,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Galia Patt-Shamir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Andrew Plaks(浦安迪)又针对翻译在不同思想文化中的作用展开深入探讨。

(Andrew Plaks0教授发言)

在翻译与文学分论坛上,以色列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Amos Oz(阿摩司·奥兹)做了主题演讲,他将翻译比做在钢琴上演奏小提琴协奏曲。他认为忠实于原著精神的翻译一定不忠实于原著的文字。Amos Oz的发言饱含激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Amos Oz教授发言)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张平教授、美国哈佛大学Shaye J.D. Cohen教授就犹太教经典英文与中文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伯来大学的Lihi Yariv-Laor教授对比希伯来语、英语以及中文《圣经》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展示出英文以及中文《圣经》翻译各自不同的特点。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Ori Sela(石熬睿)向与会者展示了早期中文《圣经》翻译中图像的特点。

(张平教授发言)

(Lihi Yariv-Laor教授发言)

(Shaye J.D. Cohen教授发言)

针对中文典籍的翻译,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Asaf Goldschmidt(郭志松)对中医古籍的术语翻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吴洋则对《诗经》中某些诗篇英文翻译的问题做了深入讨论。

(Asaf Goldschmidt教授发言)

在会议最后,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教授、著名汉学家Yoav Ariel(欧永福)即席发表了自己的感受,他对这次会议丰富的论题表示赞赏,并且鼓励在座的师生寻找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学生时所体会到的人生真谛。

本次会议吸引了特大师生以及校外相关人士极大的关注,有百余人参与会议。会议召集者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你不理解传统,就不能理解创新,向文化根源的探索和问询是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基础。特大孔院中方院长吴洋也表示,中外经典的对话,是中外文明的深层次接触,翻译是我们通过他人审视自己文化的重要渠道,通过这样一种对话,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理解对方同时也学会让对方理解自己。

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已经结束,会议论文集将在不久的将来结集出版。会议成功引起了世界学者对于中文经典翻译以及犹太经典翻译的兴趣,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中文经典也将在世界各地产生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