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发现新雌性独猿

02.11.2017  08:10
  10月28日上午8时10分,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队员谢增南通过听声定位的方法追踪观察,调查新确认一只雌性成年独立生活个体(独猿),为这一我国独有的濒危物种扩大种群增添了新的希望。
  10月30日,记者从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1980年的7只,繁殖发展到现在的4群27只。
   保护区监测队员巡山意外发现成年雌性独猿
  谢增南是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队员,他从2008年开始从事海南长臂猿的监测保护工作,有10来年的工作经验。
  10月28日凌晨5点,54岁的谢增南像平常一样,早早就起来巡山,他一个人负责管护的森林范围达4248亩。早晨6时40分,他到达监测点。随后,他沿着一条水沟行进。7时40分进入一片100多亩的原始森林,这个区域在霸王岭东五区的位置,这片热带雨林海拔1000米左右。原始森林中高大的树木隐天蔽日,他没想到,自己的行踪惊动了附近大树上的海南长臂猿,对方警觉地发出声响,于是,谢增南追踪观察。
  8时10分,谢增南看见一只毛发为金黄色的成年雌性海南长臂猿,在胡桃树和岭南青冈树旁边跳跃移动,这只雌性长臂猿鸣叫了四声,他急忙掏出手机准备录音录像,长臂猿在密林间犹如荡秋千一般,树叶一阵晃动之后,仅10秒钟左右,已经没了踪影。
  谢增南说,当时没有拍录下这只新雌性长臂猿的音像资料,他感到很遗憾,但这只长臂猿的身体特征已经深入他的脑海中。
  通过观察,谢增南新确认这是一只雌性成年独立生活的个体海南长臂猿,又称独猿。这一发现,让他欣喜万分,激动不已。他及时将发现新雌性海南长臂猿的情况向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汇报,大家闻讯,无不欢欣鼓舞。
   海南长臂猿以家庭为单位生活
  44岁的洪小江曾经在海南尖峰岭林业局和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2006年9月来到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后来担任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谈起海南长臂猿,他如数家珍。
  洪小江告诉记者,10月28日发现的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可能与保护区内的雄性独猿组建新家庭并繁衍后代,扩大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
  记者获悉,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仅分布于海南岛热带雨林的世界级珍稀濒危动物,被列为我国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国际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最优先保护物种名录。
  洪小江告诉记者,海南长臂猿以家庭为单位生活,一个家庭群通常是一雄两雌与数只未成年个体。种群配偶为“一夫多妻”制,其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
  海南长臂猿为中型猿类,体形矫健,体重7到10千克,体长40到50厘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巴,无颊囊,毛被短而蓬松,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雌雄的毛色不同,成年公猿通体黑色,体形比母猿略小,头顶有短而直立冠状簇毛,如怒发冲冠;母猿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小黑帽。
  海南长臂猿雄猿七八岁性成熟,雌性9岁性成熟,妊娠期7到8个月,2到3年生—胎。雄猿性成熟后会被驱逐出猿群,过一段独立生活,如果不能在其他猿群中争取到领袖的位置或寻找雌性独猿组成家庭族,就很可能孤独一生。
  海南长臂猿寿命可达30余年。海南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几次颜色,刚出生的幼猿是黄色的,只有头顶正中有道黑线,生下来后就由雌猿抱在胸前;半年后,会换上黑色的“童装”;到6到8岁性成熟,毛色才渐分雌雄,雌猿变成金黄色的着装,而雄猿却还是一身“黑衣”。雌猿由黑色变为黄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须一年多的时间方可完成,其间所呈现的是一只不黑不黄的“灰猿”。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到4群27只
  洪小江告诉记者,海南长臂猿是树栖猿类,在树上攀援自如,活动与觅食均在15米高大乔木的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它们过着“高大上”、居无定所的生活,在高大的树上栖息,从不落地。
  海南长臂猿每天的活动很有规律,定时高声鸣叫,是它们一天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每天在拂晓时分,猿群就开始第一次鸣叫。先是公猿的高声啼鸣独唱,接着是母猿的喧闹和歌唱,声音高亢洪亮,能传到几公里之外,数里外都可以听见。
  据文献记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估算有2000多只,后来因为当地山民不断捕猎,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到1980年,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只有7只,成为濒危物种。1980年,广东在海南成立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和组织一直都非常关注海南长臂猿的命运,自那时起,海南长臂猿的保护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3年10月,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第一次海南长臂猿野外摸底调查,调查结果记录到,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增长到2群13只。为了评估10年来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成效,科学制定海南长臂猿发展的决策和保护措施,促进海南长臂猿的恢复发展,2013年10月,在国家林业局和海南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第二次海南长臂猿野外专项调查,记录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增长到3群23只。
  截至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繁殖发展到现在的4群27只。
   全球专家曾齐聚博鳌发公开信呼吁拯救海南长臂猿
  记者了解到,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改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质量,从2004年至今,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退化等情况,采取种植海南长臂猿取食的乡土树种进行栖息地改造,共改造3000多亩,并对阻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走廊的高空架高压线路进行2公里的地埋,并补植补种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1200株。
  2016年至2020年,计划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范围内完成生态修复2000亩,主要以猿食植物为主。
  为了加强对海南对长臂猿保护,还建立了野外专职监测队,加强海南长臂猿日常野外监测力度。2005年4月,组建了8人海南长臂猿野外专职监测队伍,设立南叉河监测站、葵叶岗、十字岗、红河谷以及龙岗5个监测站(点),对海南长臂猿进行日常全天候跟踪监测。近几年来,监测队伍不断更新壮大,目前为止,监测队伍人员达到15人。
  记者获悉,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先后与40多家单位共同开展海南岛海南长臂猿科研课题项目,推进拯救海南长臂猿长远计划实施。
  2014年3月18日至20日,“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在琼海博鳌成功举办,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灵长类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分析海南长臂猿种群生存状况,并联名签署了“携手行动起来,拯救海南长臂猿——致社会各界公开信”,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海南长臂猿,赢得社会各界对海南长臂猿保护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关于拯救海南长臂猿的建议》被列入2014年海南省两会及全国两会的提案。
  洪小江说,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给更多海南长臂猿提供安乐的家园。希望海南长臂猿繁殖到海南岛更多更广的地域。(记者 廖自如)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强调 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