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机器孩子一个“爹”

11.06.2015  01:44

会拉洋车的机器人是老吴的得意之作。

爱发明的老吴,是老伴儿眼中的“爱因斯坦”。

老吴家的墙壁上,贴满了机器人设计图纸。

  本报记者 杨旗文/摄

  通州区县镇马务村53岁的农民吴玉禄最近比较忙,不是忙着伺候家里那点地,而是忙着伺候一群“孩子”,一群活蹦乱跳的机器人。30多年来,只有小学文化的老吴,凭天分和执着,制作出60多个风格各异的机器人。从初期的简单机械,到如今的智能活分儿,吴玉禄对机器人制作依旧满怀激情,在心中描绘着未来的机器人工厂的梦想。

  家里俨然机器人博物馆

  初见吴玉禄时,他正拎着一个装满轴承的塑料袋从村外回来。平头,皮肤略黑,个头约一米七,双鬓略白;穿着白衬衣、运动裤、黑皮鞋,显得很不搭调,身上有着明显的泥点,上衣袖子挽起一半,露出胳膊肘上的黑泥土。不认识他的人,一定会以为他是一名地里刨食的普通农民。

  可就是这样一名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农民,在30多年的时间里,凭着悟性潜心制作出60多种机器人。他把每个机器人都看作自己的孩子一般,按照发明制作先后,分别给机器人取名为“吴老大”、“吴老二”、“吴老三”……家里俨然一个机器人博物馆,村里人送他外号“机器人老爹”。

  “这是轴承,是能帮助机器人活动的关节。”老吴拎回来的塑料袋里,是他给新“儿子”买的零件。家里客厅的茶几上、沙发上散落着吴玉禄设计的机器人图纸,地上还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电机、齿轮。他的屋里,已几乎下不去脚,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

  像其他爱发明、爱钻研的理工科天才一样,爱动手动脑的吴玉禄说话从不多说一个字儿。在记者的要求下,他才带着到南厢房的实验室参观。实验室里零乱却不混乱,靠窗的铁架柜,从上到下堆放着轴承、电机、齿轮等机器人所用零件。“想用啥就取啥。”老吴说,他摆放的零部件,虽然有些零乱,但都能垂手可得。

  室内整一面墙上,贴满了老吴设计的机器人图纸。一张展台上,展放着一排30多厘米高的机器人,有十多个。“这个是帮助下肢缺陷残疾人做肢体康复训练用的,还在试验中。

  吴玉禄就在这样的一间机器人“博物馆”里,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试验发明着功能各异的机器人,不断创造奇迹。

  曾被老人称为“败家子

  创造奇迹的人,必然有其不同寻常人的背后故事。吴玉禄能不断地发明机器人,初衷并没有功利性,而是出于对机械的天然爱好。

  老吴在家中排行老五,上世纪70年代,上小学时,他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小时候我就不爱上学,一周能逃三四天的课。”老吴说,别的同学书包里装的是书,而他装的却是十几把废弃的铁锁,只是为了弄明白钥匙和锁的关系。正是由于对机械的爱好,很短时间砸坏了许多把铁锁后,他便学会了修锁配钥匙。

  吴玉禄的大量空闲时间,都用来捣鼓他收藏的“废品”。那个年代,从不下地里劳动的他,被村里老人称为“败家子”。“家里我最小,上头有四个哥哥,不缺劳动力。”老吴说,一年春耕,全家老小都上地里去施肥,实在忙不过来,父亲到家里把他硬拽到地里帮忙。“即使下到地里,我也总想着偷懒。”老吴说。

  勤动脑、爱动手的吴玉禄,把自己“”在家里好几天,将父亲的旧自行车改装成多功能播种施肥机。“全家人得用7天才能播种完10亩地;用我发明的自行车施肥机,一个人3天就能干完,省时省力,播撒均匀。”老吴说,那年,四里八乡的乡亲排着队到他家里借“自行车”,他也开始小有名气。

  造机器人想法,来源于吴玉禄儿时对机械的爱好。“小时候,我总喜欢盯着人和动物走路,观察是怎么保持重心和平衡,琢磨行进原理。”老吴说,经常一来灵感,他就半夜起来在院子里转着圈走。经过多年的琢磨,1987年,吴玉禄成功地用电机做成了第一个机器人,并取名“吴老大”。

  后来,村里招工,为了照顾贫困的老吴,把他安置在一家工厂做修理工。厂里有了什么机械上的问题,他都能一一修好。可他依旧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发明机器人上。老吴造机器人,所用零件基本都是在废品站搜罗的原材料。因为这,他还误把雷管当成电池,不幸炸伤了左手。

  老伴儿眼中的“爱因斯坦

  虽然在外人眼中,吴玉禄是个不务正业、没有责任担当的“败家子”,可对于妻子董淑艳来说,热衷于发明机器人的老吴,却是她心中的“爱因斯坦”。

  “瞧!去年,他带着病还给了我个惊喜,给我重新办了个婚礼,搬到电视台的舞台上,还下跪给我戴上了钻戒。”董淑艳得意地给记者展示起了她手机里的婚礼视频,打心眼儿里觉得满足。

  今年53岁的董淑艳,至今也不敢想象,30年前把她“”到手的吴玉禄木头木脑,如今竟会如此浪漫。“那年我才23岁,经人介绍我俩见了一面,我一瞅,这人黑黑的,个儿又不高,我就撂下俩字‘不成’,没聊句话我扭头就走。”回忆当年,董淑艳说,后来,老吴三天两头地往她家跑,还给她做了一个机器人电扇,家里凉快了不少,慢慢才接受老吴,俩人便结了婚。

  “家里油瓶倒了,他都不扶,孩子上哪所学校,他都不知道,全由我来操持。”董淑艳说,老吴却一心扑在造机器人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可跟着他只有担惊受怕的份。”1999年,村里电压低,晚上屋里黑没办法做试验,吴玉禄做了一个调电压的调压器。有天夜里,家里没人,超高电压引起了火灾,家里房子被烧成灰烬。“当时我就说,房都没了,看你怎么过,和机器人过去吧!”董淑艳一气之下,当时就拉着俩孩子回了娘家。后来,吴玉禄发誓自己再不做机器人,才把妻子带回来。

  可从那天起,老吴像变了个人,天天没事就蹲在墙角发呆,都快得精神病了。“当时我就说,算了,还是让他继续做吧。”董淑艳回忆说,打那以后,吴玉禄还给她做了机器人保姆“吴老五”,帮她洗碗、倒水、拿拖把,2002年在全国农民科技之星大赛上夺了冠军。

  “老吴就是我心目中的爱因斯坦!”在一个电视录制节目里,一场迟来的婚礼上,董淑艳身着婚纱,戴着老吴瞒着她买的钻戒,眼里噙着泪水对着现场观众说。

  最大梦想:建机器人加工厂

  如今,虽已年过半百,可吴玉禄依旧对制作机器人保持着超乎寻常的热情。“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这些年,老吴造机器人,已不再单纯地闭门造车,而是密切关注国内外机器人的发展变化,跟上时代步伐。不过,现在他不再孤独,二儿子吴汪洋成了他的助理和指定接班人。

  “大儿子像老伴儿,嘴皮子快,善交际,开了婚庆公司;二儿子像我,脑子聪明爱动手。”知子莫如父,别看吴玉禄不爱说话,可句句都说到了点上。为把二儿子培养成接班人,他鼓励儿子学计算机专业。“村里人有啥电脑难题,他都能给解决。上大学时,他就发明了个自动防盗系统。家里没人时,如出现异常情况,这套系统能发提示短信。”说起二儿子,老吴十分得意。

  这几年,吴玉禄有意培养二儿子跟他一起做机器人。爷儿俩合伙发明了能写字、会画画、自动定时翻身等智能机器人。“儿子管软件设计,我管硬件机械加工。”老吴说,他的专长就是能用一个电机,给机器人设计不同动作,而儿子能给机器人制作智能程序,赋予机器人“生命”,俩人分工明确,做出来的机器人也越来越智能化。

  上个月,吴玉禄和二儿子共同成立了公司,专门承接机器人订单。凭着“农民发明家”的名号,老吴不断接到来自各地的订单。房山一度假山庄为招揽游客,专门来找他设计一个无人餐厅。“整个餐厅,从点菜、炒菜、送菜到洗碗都由机器人完成。”老吴说,大概一年后,这个智能餐厅机器人就能做出样机来,他和二儿子愿意接受各种高难度的挑战,他们的最大梦想是将来建属于自己的机器人批量生产工厂。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