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0后女孩赔本开托老所 照顾5位患病老人
希希要和每一位老人聊天哄他们开心
希希帮老人在房间里活动
导读: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北京户籍老年人口262.9万,并以每年15万人的规模递增。预计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人,北京将如何面对汹涌来袭的“银发浪潮”,又将如何实现 “老有所依”?
一方面是公办托老所的人满为患,一方面是民办敬老院老人入住率不足,中国式养老如何才能走出困局?现在,一个名叫希希的北京女孩也许找到了一种新的模式,她在自己的家里办理了托老所,让5名残疾、痴呆、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跟她一起生活。
曾经月入两万 赔本开起托老所
在海淀区温泉镇的一个小区内,一处300平米的单元房被改造成了“爱夕托老所”。托老所的老板叫希希,一个北京女孩儿,是个“80后”。托老所里居住着5位老人,年龄最大的84岁,年轻的只有54岁。他们有的患有老年痴呆,有的长期卧床无法言语,还有的坐着轮椅行动不便。
“我想着,以后自己的父母老了,也需要人照顾,不如我现在就开始开养老院,照顾更多的老人。”希希这样解释创办养老院的初衷。她说,老人们的孩子其实年龄不小了,生活都有压力,而且很多人现在都很希望享受生活,“有人每天宁愿打麻将也不愿照顾老人,所以花钱送养老院应该也是一个趋势吧”。
与许多80后独生子女不同,希希是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异,母亲辗转不同地方打工,她就被寄放在不同的人家,由家里的老人带着,“所以我和老人很亲近,不嫌弃他们,在干托老所之前,我还去月坛的一家养老院工作了一个月,没觉得有什么难的。”
没上大学就踏入社会的希希,从普通的售货员干起,又进入房地产作贷款,再到后来进入担保公司作信贷,曾经月入两万。然而,这已成为历史,现在的希希,每个月还处于负收入的状态,“一个月基本开支就有16000多,5个老人,一个人收3000还不够,但现在只有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收到了3000,其他都是2000多”。
“我希望我的托老所能够像家一样,设在家里,我们都穿着家里的衣服,不要让老人觉得像在医院里,每个人都穿着白大褂,希望他们能够在这里随意、快乐”,希希说。
老人陆续来 房东拒绝托老所
去年的7月10日,希希的爱夕托老所正式开办,月收费定在每人2500元到3500元。一个月,第一个“顾客”胡奶奶上门了。当时的爱夕托老所还在颐阳山水居小区的另一栋楼里,面积有100平米左右。
第二位老人是王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永远不知厕所在哪里,有时半夜会在宿舍中大便。
王奶奶来之前,女儿崔秀英正考虑给她单独租房请护工或者送养老院。“我考察了一下,养老院一个月也要3000多,恨不得一个人看一层楼,不如送到这里,像家里一样,2000多块也不贵,我觉得这儿不是为了挣钱,对老人更有爱心。”崔秀英说。
但是,房东知道了希希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养老院,非常不高兴,“他说我干什么都行,就是别在这里养老人,不让我住了,三个月就要提前结束合同。”希希说。
没有办法,希希只得重新寻找合适的房源,在物业的帮助下,她找到现在这处300多平米的房子,补修暖气,建起了11个床位的大托老所。11月1日,爱夕托老所正式搬家,又迎来了赵阿姨、魏老、徐老三人。
赵阿姨瘫痪一年半,保姆换了几十个,敬老院住了20天便退院。女儿赵魏说,敬老院一个护工照顾十几个人忙不过来,她仍然每天都要去为母亲擦洗,他们实在顾不过来。希希和护工每天会为赵阿姨翻身、擦洗,为她扑上痱子粉,以免生褥疮。“虽然这边的设施可能暂时不如大型养老院,但护工能精细地照顾我妈,从长远看,我觉得这样还是不错的。”赵魏说。
用对待孩子的心情照顾老人
帮赵阿姨穿衣起床,喂老人吃饭,扶坐轮椅的老魏走路,陪他们看电视聊天,给他们买菜,帮助他们上厕所,为他们洗脚——这是希希每天的日程表,周而复始,她却也不觉辛苦,不感无聊,“这也是我的工作啊,哪怕只是闲着看着他们,我也很安心”。
与希希一同工作的还有两位护工。还不到二十岁的护工梦雨刚来没多久就在徐老“发疯”时被扇了一耳光,“当时挺委屈的,后来也就想开了”。护工梁姐第一天上岗就“遭遇”了魏老的拉裤子,她迅速为魏老擦拭、清洗、换上尿不湿。在每天夜里,她都要醒七八次,为魏老和其他人盖被子、换尿布,“其实和带小孩子一样,没什么大不了,习惯了就好啦。”
正如希希在朋友圈里发布的这样一段话:孩子怎样成长,老人就怎样退化。他们没有“痴呆”,只是回归孩子的状态。“正月正,老太太去看莲花灯”,看电视时,希希拉起王奶奶的手,一同唱起了这样的儿歌,给寂静的托老所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调查
社会老龄化提速
养老院一床难求?
“当前北京正以跑步的速度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严峻,养老形势十分急迫。”2013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 100万人。
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北京户籍老年人口262.9万,并以每年15万人的规模递增。预计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人,北京将如何面对汹涌来袭的“银发浪潮”,又将如何实现 “老有所依”?
据媒体报道,目前,北京市有养老床位8万多张,距离满足260多万户籍老人中4%入住养老机构的目标还有距离,即使是这样,依然面临入住率偏低的问题,大约有30%床位空置,有的养老院入住率甚至只有不到50%。与此同时,虽然养老床位空置率较高,可城区内的公办养老院和福利院却呈现“爆满”、 “住不进去”等情况。
市民李女士的姥姥今年已经90岁了,老人意识清醒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和大多数人一样,李女士一家选择了最传统的“居家养老”。“我们也想把老人送到朝阳区的一家福利院去,都说那里条件好,是政府办的老人有保障。家里人询问了好久,可是对方说等着进福利院的老人都排满了,想要进去最少要等3到5 年。”李女士说。而一些没有什么名气的福利院李女士一家也不会考虑,“听说一个护士要照顾几个老人,根本忙不过来。把老人送到那里去,不是受罪么!”
福利院的床位可以等,但是老人真的等不起了。最后,李女士一家定下了一个制度,由李女士的母亲、姨妈、舅舅等人轮流去“值班”照顾老人,每人去 3天,负责给老人洗澡、做饭、喂药。“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我妈妈已经60岁了,让一个60岁的老人去照顾一个90岁的老人,看着实在不忍心。在照顾老人方面,自己也是有心无力。我的孩子才2岁多,平时上班,下班后照顾孩子,周末的时候才能抽空去看看姥姥,一周下来快要忙死了。”李女士说。
一面是老龄人口的飞速增长,一面是养老资源的分配不均与巨大缺口,“养老困局”迫在眉睫。2013年10月16日,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养老服务列入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去年11月8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门槛,对社会办养老机构,明确将按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资金支持,并上调床位补贴标准;社会资本愿意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政府会优先支持其建设,未能完成(床位建设)任务的区县,将按每床55万元的标准上缴统筹建设资金。
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李女士和希希的养老院仿佛看到了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