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 我校研究生在灵丘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调研受到村民感谢

10.10.2018  21:52

本网讯 金秋十月,我校2017级“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班的引种田上稻谷灿灿,瓜果飘香,经历一年辛勤耕耘,引种田中的甜高梁,米荞和藜麦等新品种喜迎丰收。从耕种到收获在灵丘这片黄土地上,15名专项研究生在国家级贫困县灵丘一年的乡村社会服务与农业科研生活已过大半,他们从“看见贫困”开始,走进并慢慢融入到灵丘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并在其中发挥着他们独特作用,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称赞和感谢。

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在灵丘的工作始于广泛的到县辖乡镇的调研,“我们一开始也是五谷不分,驴骡不分”专项班长杨铭远笑着说,刚下村的时候,就闹了笑话。班里同学大部分本科专业非农学类,又是城里长大的,到田地里分辨不出谷子和黍子,在村巷中认不得驴和骡,被村里人笑话。“他们刚来的时候很腼腆,现在成哥们了,放得开了”,赵北乡白马寺村驻村工作队长张永权如是说。15名研究生在村里都找到了自己的校外导师,有村主任,有驻村第一书记,有羊倌,也有村里有威望的老太。专项研究生了解农村的方式扔掉了问卷,交起了朋友,少了客套的开场白,直接盘腿上了老乡的炕头。

在一个月的调研中,精准扶贫专项班的同学们各自组队,分批次下到灵丘县的十二个乡镇,十余个村庄开展调研工作,大家的很多建议和想法受到当地村民的赞同和支持,并与很多当地农户建立起联系,这为大家社会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灵丘这片土地的认识。

走通科研和乡土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灵丘县落水河乡的宝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黄芪、桔梗、苦参等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4000多亩,直接带动两百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制约着该社中药材生产成本的降低,那就是黄芪出苗率不高,造成种植过程中种子浪费,抬高了生产成本。精准扶贫专项班的同学刘亚茹的研究课题《种子处理对黄芪出苗影响》立足于解决该生产问题,目前已到实验进程中期育苗移栽阶段,预计成功后将极大降低生产成本,为该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

唐河是灵丘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雄安新区的重要水源,探索以保护唐河为核心的生态发展战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已成为灵丘县未来发展重点。精准扶贫专项班的同学徐忆楠的课题《灵丘县生态资产评估与开发利用模式研究》通过定量估算生态资产价值,分析近年来灵丘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灵丘县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专项班15名同学的研究课题均立足解决灵丘农村社会发展实际问题或农业生产瓶颈,走通科研和乡土最后一公里,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灵丘大部分乡镇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玉米产量一家独大,农民普遍存在卖粮难,卖粮贱的问题。这个现象在有较多平川地的赵北乡更为严重。精准扶贫专项班班长杨铭远,宋志伟等同学联系我校农学院多个实验室,北京农科院和山西农科院高粱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引进了西盟米荞,藜麦和晋甜杂3号等新品种。在赵北乡白马寺村建立了引种试验田。

该引种田有两大特点:一是充分利用坡凉地,荒地,不占用农民耕种的平川地,先实验再推广,二是结合灵丘县全域有机农业的大局,用有机旱作农业的方式耕种。目前预估米荞亩产在250斤左右,高出当地苦荞亩产30斤左右,因为是该品种在晋东北地区稀少,营养价值较高早在八月的时候就被粮贩以每斤3.2元价格订购,真正是增产又增收。甜高粱具有抗旱耐瘠特点,因为含糖量高,鲜嫩可口,有“北方甘蔗”之称,甜高粱今年每亩地收获甜秆一吨左右,以每斤0.8元价格卖给了大同市和灵丘县水果批发商,“大田真是种出了水果,明年再多种一些”,白马寺村支书张根正高兴的说。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帮助留守妇女就业

灵丘县地处京津冀城市群边缘,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中留守妇女老人较多,他们大多以种田为生,劳动力弱,收入微薄,专项研究生班在灵丘县赵北乡下红峪村和白马寺村发起了黍稷工艺品合作社,通过发展剪纸,草编等村中传统手工艺,让留守妇女在农闲时也能获取一份额外收入,解决家庭困难。

你看看,一下午的时间,我们每个人就挣了75元”社员路爱菊笑嘻嘻着说,在上个月合作社迎来了第一个订单:为第五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制作剪纸纪念品。国际论坛的纪念品除了对剪纸作品要求精致外,对装裱也有较高的要求,整体装裱必须保证明朗简洁,为此班里杨铭远,宋志伟和王亚晓等几名同学联系了北京和江苏多个厂家,最终确定采用整体亚克力摆台式装裱样式,并在底框边缘用激光刻印合作社标识,传统剪纸与现代装裱结合,赢得了论坛嘉宾的好评。

目前专项研究生们,帮助合作社进行产品创新并进行市场营销,创新产品包括灵丘故事,农大印象,中国梦等八个系列,营业收入近六万余元,优秀作品被灵丘县博物馆收藏做永久展览。依托合作社所在村落和乡镇为基础开展支教,红色1+1等乡村社会服务在灵丘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社会影响。

除此之外,为发掘乡土文化,专项班的同学还进行了更多有意义的探索,帮助落水河乡招柏村拍摄红色纪录片,以时间为主线,讲述自抗日战争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时代招柏的红色故事;为红石楞乡北泉村写村史,通过记录绿色,红色,古色的“三色”北泉,增加村民自我认同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就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们在灵丘土地上走过的一段短暂而又意义非凡的路程,扎根乡土,奉献乡村是他们的初心和使命。相信他们会真正成为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新型农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