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将对接清华海峡研究院

03.12.2014  00:18

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打造产学研创新平台

来源:福建日报 2014-12-2 廖丽萍 郭伟

  为贯彻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美丽厦门建设,推动两岸交流融合,厦门市、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友会于日前在北京签订筹建协议,共同组建清华海峡研究院,标志着这一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正式落地厦门。

  据了解,清华海峡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和利用三方的人才、技术优势,连接和整合海峡两岸产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资源,面向国际产业发展前沿,面向两岸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金融等若干学科领域设立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虚拟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努力将研究院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人才培养基地。清华海峡研究院建成后将主要行使四大功能,即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孵化与产业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培训。

  清华海峡研究院成立后,厦门火炬高新区将作为研究院产业推进职能的主要对接载体。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的落地不仅对火炬高新区产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厦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研究院强大的智力基础将为美丽厦门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宝贵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研究院将产学研相结合将加快推进厦门产业发展。

推动产学研全面发展

  今年9月,北京清华大学旗下紫光集团与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签约,厦门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正式落地火炬高新区。产业园项目投资总额40亿元,占地300亩,将引进清华紫光下属的展讯通信和锐迪科等核心企业在内的30家以上优质集成电路企业及其核心业务,形成系统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规模化的集成电路企业群。项目投入运营后,预计年度总营业收入将超100亿元人民币,税收超5亿元人民币。该项目的落地,同时也将成为清华海峡研究院产业协同与延伸的重要平台。

  突出产业导向,通过创新驱动,助力“产学研”的齐头并进,一直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展的题中之意。目前,清华海峡研究院正积极推进与北京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和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三方合作,探索在清华海峡研究院框架下成立车联网与新能源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清华大学与厦门金龙的合作时间比较长,在我们合作的三种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时,正巧遇上清华海峡研究院成立,可以说是一个双赢发展的好时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范晶晶博士表示,未来,他们将力求打造一个集清华大学的技术资源、金龙集团的产业化平台以及海峡研究院政策平台等方面优势于一体的产学研专业平台。

  目前,清华海峡研究院正积极助推一批科研及产业项目,包括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医疗器械、立体视频技术及系统、海洋科技联合研究项目等等。此外,厦门火炬高新区还与清华大学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出了“清华团队在厦创新创业专项支持计划”,设立了厦门海峡清华创业基地。作为清华海峡研究院创业孵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基地设立仅2个月即有首批入驻企业5家,产品涵盖 O2O 电商、大规模在线公开项目实训、混合动力电动车整车控制与侧翻预警、3D 打印、4G 通信与云会议等,注册资本总计近3000万元,将帮助更多源自两岸清华学生、校友、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的高科技领域早期项目实现产业化。

打造新版地方研究院

  清华海峡研究院将被打造成为清华大学的“升级版”地方研究院,其显著特征就是因为它的“市场化”路线。

  为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关键技术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厦门市的大力支持下,拟在清华海峡研究院框架下成立海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与厦门市相关委办局密切配合,着力推动可信交易、电子发票、两岸网络自贸区三大专项。

  市场需要什么,就推动相关科研技术的市场应用,以市场为导向,成为清华海峡研究院的一大特点。相应的,重视应用研究机构的设立,也将为地方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例如,研究院还拟设立移动互联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该中心首期将推动移动健康云平台项目,项目密切契合厦门发展高端医疗与移动互联网的方向,预计3年内发展用户 1000万人,销售家庭健康终端设备20万台,收入超过10亿元。同时,有利于推进健康产业发展,解决医疗资源短缺和突破医疗资源共享的瓶颈,提高信息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医疗健康的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