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城整治“活人墓”:有人谋划给几岁的孙子建
央广网北京4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清明时节到墓地祭奠逝者,是人们的传统习俗。既然是墓地,那就应该是已逝者的安息之处,但是,记者日前在湖北湖南交界处的湖北通城县等地调查发现,这里有些人还活得好好的,甚至还很年轻,就给自己修好了墓,这些墓地被称为“活人墓”。这样的“活人墓”在一些地区越修越多,占地越来越大,甚至修到了城市里,修到了风景区。这是怎么回事?
据媒体报道,在这些本应该埋葬死人的墓地里,还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人还没有去世,墓已经修好了。墓碑上写的“生茔”,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活人墓”。这样的“活人墓”在这个地区比例竟然相当高,而且一座比一座讲究。
湖北通城县文联主席刘亚敏介绍说,有钱的人来建一个墓,基本上一个山坡就被占了。湖北通城县民俗专家冯金陵说:“(这种情况)愈演越烈,活人坟越做越多、越做越大。”
通城县石南镇的一座豪华“活人墓”是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为自己建造的,这个墓地依山而建。走上山坡是一面写着“孝”字的石墙,路两边是绿化带,中间是一个大水池,沿着大理石修建的台阶往上,整个墓地一共九级,占据了整个山坡。
这两年,“活人墓”不仅盖在了田间地头,山间林地,而且堂而皇之盖在了城区。在通城县城区的锡山公园,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活人墓”建了起来。湖北通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张登攀介绍说:“锡山森林公园里面‘活人墓’特别多,真的是随处可见,我们一共清查出895座(活人墓)。”也有村民反映:“我们这里路边全部都是‘活人墓’,看上去很不雅观,特别是周末的时候带小孩子上来,他们看着都感觉很怕,而且不舒服,这样是挺不好的。”
通城县是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均不到一亩地。据民政部门统计,这个县60岁以上的居民有78000人,其中95%以上的人都建有“活人墓”。没有规划的死人坟墓大量增加,已经让本来就土地资源匮乏的通城县捉襟见肘,而“活人墓”的兴起,更是挤压着当地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据张登攀介绍,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有些人自己建,自己建完给儿子建,甚至都开始谋划给几岁的孙子建。再加上通城这个地方人多地少,如果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活人以后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字,通城全县范围内有近8万座“活人墓”。“活人墓”大行其道,而且盖的越来越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湖北通城县民俗文史研究员李斌介绍说,在湖北省通城县的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养大了子女,盖好了自己的坟墓,才算是完成了人生的大事。“我们这边有这样的民间俗语,叫‘30岁不做板,好大的胆’。意思就是以前人的寿命比较短,活到五十、六十岁就算是高龄。30岁如果不做棺材,就说你胆子太大了。”
2017年7月,通城县启动了“活人墓”的专项整治活动,制定了一系列殡葬改革的地方法规,明确规定不允许兴建“活人墓”,已经盖起来的“活人墓”要予以拆除。2017年底,通城县锡山公园里的“活人墓”已经基本拆除完毕。通城县民政部门在县城郊区建设了一个公墓,拆掉“活人墓”的居民都可以优先在这里得到一方标准的墓地。公墓拥有七万多个墓穴,可以满足全县未来七十年的丧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