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速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

30.07.2015  17:49

湖北是茶叶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全省共有70个县、市、区,300多个乡镇,约80多万农户种植生产茶叶,茶产业紧密关联着“三农”事业和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截至2014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达455万亩,茶叶产量25万吨,农业产值125亿元,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排位全国第三、第四,茶叶出口列全国前5位。

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每到采茶季节,山区采茶经常闹起“用工荒”。茶产业生产机械化正越来越迫切。近年来,湖北省农机部门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全程机械化和提档升级,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记者专访了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

发展离不开机械化

刘长华告诉记者,如今,茶农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茶园耕整、修剪、采茶、植保推广机械化作业,在运输、鲜叶杀青、揉捻、成型、干燥、包装方面也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茶叶机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茶叶品质。2014年,湖北省茶叶机械拥有量达19万多台,其中,茶叶修剪采摘机械10.2万台,茶叶加工机械90621台。可以说,机械化手段正越来越成为茶产业加快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

推进茶园管理机械化,可以有效提高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茶叶采摘是茶叶生产的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机械化采摘,保证了茶叶按季节采收,缓解了用工矛盾,降低了采摘成本。同时,促进茶叶产量增长、经济效益提高。茶园机械化生产确保了茶园树冠蓬面平整,茶树高度一致,茶园通风性、采光性大为改善,茶叶病虫害发生概率降低,利于茶芽早发、多发,显著提高茶园观赏性,促进观光旅游和三产融合发展。据测算,在肥培管理正常的情况下,机械化生产方式可实现每年多采夏秋茶2次以上,每亩茶园每年增产鲜叶300公斤以上。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了茶园生产管理与人力紧张的矛盾,确保了茶园生产管理各项农艺措施的及时准确实施,茶农生产支出降低,种植综合效益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还有利于提升茶叶质量安全。茶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滥用化学农药。特别是茶园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没保障。化学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在10—15天,手工采摘茶园一般3—7天要进行一次采摘,还没有达到“安全间隔期”要求时,机采茶园形成了明显的轮次,一般每批次采摘间隔时间在20天以上,有效保证化学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机械化采茶还能明显提高夏秋茶的下树率,中低档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单产大幅增加,为精深加工企业提供大批量合格原料。

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可以明显改进茶产品质量安全。刘长华表示,随着茶叶加工机械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落后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已经成为今后茶叶加工的发展方向。茶叶加工机械化,既减少操作人员对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又能为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不落地的清洁化生产创造条件,从而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安全品质。茶叶加工机械化、智能化使茶叶精深加工成为可能,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使其成为食品医药工业的加工原料,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条,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

湖北省通过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茶叶产业持续发展。广泛应用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生物有机肥料,减少面源污染。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用清洁能源取代木材、化石能源,减少木材采伐量和污染物排放,保障了茶叶质量安全。

不少瓶颈待破解

尽管湖北省在茶叶生产机械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离真正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政策调整带来茶叶机械补贴标准有所下调,可能对茶农购置茶叶生产机械、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更新造成影响。二是茶叶采摘、茶园行间耕整施肥除草等作业,投入劳力多,急需机械代替,已成为茶叶生产尤其是名茶生产发展的瓶颈。三是茶叶加工机械化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小型化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亟待优化集成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机械、新厂房、新环境“六新”技术。四是茶叶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机械化技术培训指导,机械化作业专业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机艺融合是重点

刘长华认为,茶叶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机艺融合,加强茶叶产业标准化、茶叶机械新技术研发制造推广是重点。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茶产业,是全面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刘长华提出湖北必须参照农业部和有关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尽快制(修)定一批湖北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包括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通过这些标准的执行,全面普及整个行业的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努力提高产品信誉度,增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生产经营是提高茶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其中关键是要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真正使其成为与茶农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引导茶农联合起来,采取股份合作、承包、出让等方式,建立一定规模的茶叶种植园,推动茶叶生产的集约化。

茶产业如果单靠茶叶种植和初加工,行业效益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十分有限。要按照“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的要求,着力发展现代茶叶加工业,培育茶叶加工企业集群。要加强对外省和国内同行先进的茶叶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利用力度,同时,提倡自主创新,加快湖北本省茶叶生产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将大力实施茶叶初精制厂加工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认证,构建现代茶业加工集群,实现加工企业优化升级。借鉴工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改善经营管理。实施名牌战略,更多地借鉴现代工业品的营销观念、方式和手段,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开拓市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虽然当前农机补贴政策对茶叶生产机械化有所限制和影响,但从长远看,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应有较好预期。湖北省农机局在可控范围内会继续努力,如由省农机局确定的非通用类补贴机具尽量适应山区生产需要,将茶叶输送机归档于畜牧饲养机械大类喂料机小类予以补贴。茶产区农机部门要切实落实好补贴政策,引导茶农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机械。

刘长华表示,积极引导茶叶机械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含量高、连续作业程度高的茶叶机械的研发力度,生产制造多种类型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促进茶叶生产品种多样性,特别是要加强红茶、青砖茶等加工生产线的研发力度,拓展茶叶产业发展空间,增强茶叶产业市场适应能力,提升鄂茶品牌效应,促进全省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继续抓好茶叶生产机械化推广试点示范工作,茶园机剪、机采、机耕、机防“四机”配套集成技术已作为湖北茶叶主推技术在全省推广,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部门合作和组织协调,办好示范样板。

通过联合开展茶叶机械技术和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制定产业生产技术标准,改变茶叶机械质量参差不齐、科技含量低、热能利用低等一系列问题;加强茶叶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促进茶叶产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结合新型职业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培育茶叶机械化生产队伍,提升茶叶机械化生产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