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雅集”学术评论举行第七次会评:

20.10.2014  20:32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吗?

  清华新闻网10月20日电 10月16日,由清华大学与《中华读书报》共同创办的“清风雅集”学术评论活动第七次会评在清华大学华业大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玮出席。来自马哲、中哲、伦理学等学科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韩立新教授的新作《<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传统与研究现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为书评会现场。

  谢维和在致辞中重申了“清风雅集”学术评论会的精神、主旨,高度评价了以往历次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畅所欲言,广泛展开建设性的学术争鸣。

  本次“清风雅集”围绕韩立新教授的这部专著及它所关切的核心问题(即“卡尔·马克思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所谓“卡尔·马克思问题”是指:在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后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开端的转折点,这一问题与唯物史观思想实质的认识直接相关。韩著一反前苏联教科书体系以及阿尔都塞、广松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转变说”,认为马克思从早期向成熟时期的思想转变,完成于1844年《巴黎手稿》(具体在《穆勒评注》当中),《巴黎手稿》中的异化论框架也并非来自费尔巴哈,而是来自黑格尔,且异化理论并未被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所抛弃,而是贯彻了马克思的一生。

  两位主评专家分别是中央党校哲学部的侯才教授和复旦大学哲学院的吴晓明教授。侯才从韩著的内在逻辑、视角、框架以及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占有、借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这本书可以称之为国内迄今为止对马克思《巴黎手稿》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是富有探索性的、开拓性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一部专著。吴晓明也对韩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就其学术化、精致化、国际化、前沿化等特点而言,以及就其在文献学研究与理论构建相结合的方法而言,这本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这本书是一部优秀的、有代表性的论著,属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两位专家也对韩著提出了一些批评。侯才认为,韩著所强调的“交往”概念本身即包含于“实践”、“劳动”概念之中,因此不能将前者划到后者之外,或提于后者之上。而吴晓明则强调了韩著对黑格尔哲学与经济学关系的解释存在过度之嫌,这可能会导致经济学本身的神秘化等。最后,吴晓明还就韩著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理论把握即市民社会这一判断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北京大学哲学系仰海峰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峰明教授作了补充评论。在自由发言环节中,刘敬东、黄志军、唐文明、王代月、刘新刚等学者也发表了精彩的意见。韩立新针对学者们提出的问题做了回应。

  会议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主持。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等参加了会议。

  “清风雅集”书评活动旨在倡导并推动健康、积极、理性的学术批判和学术争鸣,开展科学的学术评价,为学术研究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给学界和书评界带来一缕清新之风。在此之前已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六次书评,在学界和读书界引起了积极而强烈的反响。

供稿:文科处 学生编辑:小 西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