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28.11.2015  03:26
——写在“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出版之际

来源:文汇报 2015-11-27 刘钊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就是立体化和精密化。所谓立体化就是不能停留在一字一词的考订上,而需要在考字、定音、明义之后,利用各种手段,复原或拟定最佳的文本,并在此文本基础上充分研究文本所记载和蕴含的各种相关信息。说到精密化,必须提到科技手段。当前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越来越依赖科技手段,像照相、红外线、X光等技术手段的利用和不断升级换代,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最大助力。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王国维先生也曾说过:新发现带来新学问。近些年在学术界掀起的出土文献研究热,可以说就是新发现带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学问。在这股出土文献研究热中,对清华简的研究可以说是热点中的热点。这主要是由清华简的重要内容所决定的。随着清华简的不断整理和陆续出版,相关的研究成果开始纷纷面世,呈现出一派学术研究的繁荣景象。这其中新近出版的由李守奎教授主编的“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十二种,是清华简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可以比喻为清华简研究百花园中比较鲜艳亮丽的一丛。

  这套“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091)的前期成果。我认为这一重大项目采用丛书的形式呈现成果,是一种绝佳的选择。如此则每本书既可以独立作为参与者的辛勤收获,不至于将参与者每个人的功劳埋没或掩盖,避免了参与者积极性不高的弊端,同时汇聚起来又是很有分量、很成规模的集体项目的大成果。这样既照顾到团队,又考虑到个体,是非常好的形式。所以,我认为值得推荐和推广。

  说到丛书本身,我认为这套数量正好是“一打”的丛书,充分体现出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这个方向和趋势就是立体化和精密化。

  所谓立体化就是不能停留在一字一词的考订上,而需要在考字、定音、明义之后,利用各种手段,复原或拟定最佳的文本,并在此文本基础上充分研究文本所记载和蕴含的各种相关信息。这需要诸多学科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创新,需要利用已经整理好的文本,在挖掘文本含义,探求文本隐含信息方面不断有新的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手段以及新的突破。从这个层面来说,一切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为主要资料的任何学科角度的研究都是我们所提倡的。

  这套丛书在体现研究的立体化方面做得很好。丛书既包括资料的汇集和集释,也包括从史学史、文献学角度所进行的文本比较,还有涉及古文字与古史、楚官制与世族、《系年》的古文字考释与古文字构形的研究、竹书形制的研究等领域,甚至还包括从艺术史的角度对楚简书法进行的研究。

  具体到每一本书,像李松儒老师的《清华简<系年>集释》,虽然以资料为主,但是收集的资料非常全,是在台湾苏建洲先生的《清华简二<系年>集解》之后的又一部搜罗宏富的资料集成,其中的“按语”很有参考价值;马楠老师的《清华简<系年>辑证》,广征博引,将与《系年》内容有关的典籍记载汇于一编,按语和注释中都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极富参考价值;刘光胜先生的《清华简<系年>与<竹书纪年>比较研究》,许兆昌教授的《<系年><春秋><竹书纪年>的历史叙事》,侯文学、李明丽两位老师的《清华简<系年>与<左传>叙事比较研究》,注重文本的比较,分析史学著作体裁的名实、演变、性质,对《系年》记载的相关史事进行考订,发明很多。尤其侯文学和李明丽二位老师的著作,更从文学角度进行了探索,譬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特色鲜明。孙飞燕老师的《清华简<系年>初探》一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涉及很多关键问题,有很多自己的独到见解。邢文教授的《楚简书法探论》一书,视角独特,专题研究楚简书法的笔法、章法、结构、笔势甚至扩展到“手稿文化”,也即我们所说的“写本文化”,将“书法”提升扩展到了“手稿文化”的高度。李守奎教授的《古文字与古史考》一书,以语言学、文字学为先导和触发点进入历史研究领域,由小见大,从偏见全,充分凸显了《系年》史料价值大于语料价值的特点。陈颖飞老师的《楚官制与世族探研--以几批出土文献为中心》一书,是在她博士论文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该书利用几批大宗的楚文字资料,并以此为定点,同时结合其他的楚文字资料对楚国官制和世族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阐释,所涉及的材料包括楚金文、楚简,充分显示出作者对楚文字各个分支和多种材料能综合掌握并加以运用的研究实力。同时这个题目也是衡量作者对古文字资料和传世资料的抉择取舍能力,尤其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个较难的试题。据我看,作者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说到研究的精密化,必须提到李守奎、肖攀两位老师《清华简<系年>文字考释与构形研究》和贾连翔博士的《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这两本书。第一本是以清华简《系年》文字为“定点”,采用“上引下联”、“纵横交错”的手段,以一些重要的基本构形为“坐标”,广泛征引历代的古文字资料,探索这些基本构形的演变线索和构形规律,突出文字的系统性和考释的系统性,是充分运用古文字构形学理论集中处理一批材料的成功之作,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范式”的作用。贾连翔博士的书,是目前同类著作中新见最多、研究最细密的著作。尤其在对竹书的修制、对错脱文字的削改的研究上非常深入。而对反印墨迹的发明、发现和研究,更是值得特别赞许的成就。因为我自己整理过马王堆帛书,对“反印文”的问题是深有体会的。全书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表现出作者对运用化学、林学、美术、书法及摄影制图等诸多手段的熟稔程度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对竹书图像的获取、后期处理与出版的方法,为大家无私介绍了非常好的手段和技术,可以说是金针度人、嘉惠学林。

  说到精密化,必须提到科技手段。当前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越来越依赖科技手段,像照相、红外线、X光等技术手段的利用和不断升级换代,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最大助力。我5月份在北京大学“青铜器研讨班”上讲金文考释的时候,曾经提到金文研究发展的趋势中,下一步就包括利用全息摄影拍成三维立体图像,为金文研究者提供更真实、直接的材料的设想。再下一步,就是要把青铜器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而且在3D打印成本降低之后,可以批量生产和定制铜器。3D打印的铜器除了材质不同,颜色和形状和真的完全一样。我上个月到安阳开会,中国文字博物馆搞了一个“文字创意展”,在洛阳博物馆的展品柜里,就展出了一个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一个青铜鼎,很大,很形象。按此推论,用3D打印竹简也是可以的。

  以上对各书的评价可能会有误解各位作者精义妙解的地方,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原谅。

  说到这套丛书,不能不提到丛书的出版单位——中西书局。中西书局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是近几年来成长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不遑虚让之势。尤其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方面的出版选题上,已经具有了强有力的编辑队伍和实用高效的宣传推广策略。这套丛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次性推出,在装帧、版式、纸张等方面都能做到尽善尽美,使得形式和内容能够相匹配,没有辜负高质量的内容,使高质量的内容得以完美地展示和展现,这不得不说是中西书局的功劳,这是需要特别提及和赞许的。

  最后,我要对李守奎教授表示感谢,对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表示感谢,感谢李守奎教授和其率领的团队为学术界奉献了一批高质量的著作,同时也对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在此,让我们共勉,共同为中国古典学和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贡献力量。

  (作者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苑苑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