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明星教授陈巍:创造一个移动互联新世界
来源:今晚报 2014-12-19 张斯絮
这是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台下,3000多名学子静心聆听,凝神瞩目于讲台;台上,一位青年教授风度翩翩,正慷慨致词:“人在顺境中坚持自强不难,但在逆境挫败中迸发的反弹力量,才是内心强大的真正体现。要想在高手如林的清华度过不平庸的求学生涯,请在逆境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目光如炬、气势如虹!”
致词者何人?陈巍,一位已晋升正教授两年的正宗80后,学生圈里的明星教授。翻开他的履历,太多人会惊异于他“神”一般的紧凑高效:17岁上清华,20岁跨专业保送直博,28岁获得全球无线通信领域的重磅学术大奖“马可尼论文奖”。从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冠军,到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十四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一等奖、IEEE通信学会亚太最杰出青年学者、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几乎完全是在我国本土培养的陈巍,于31岁“火箭”晋升正教授,这在素有“大师之园”的水木清华实属罕见。然而,能将历史上科学大咖们的典故信手拈来,既熟谙中国传统文化又热衷西方古典艺术,始终致力于激发学生“狼性”,却在私下里比学生们玩得还嗨,足以让记者领略到这位清华最年轻教授的别样风采。
预见未来=无限求索+植根现实
“古代中国人鸿雁传书,近代林徽因向梁思成发电报诉衷肠。就在几年前,谁能想到我们每天会在微信、微博上面花那么多时间?无论是移动社交网,还是高清视频的交互,人类对于通信的索取将越来越贪心。你看海底捞推出‘视频’火锅让异地食客‘同桌’用餐,世界杯采用3D直播提升观众临场感,这是多么新奇的信息交互模式!”一谈及钟爱的事业,陈巍的精神一下子提振起来。
陈巍主导建立并引以为傲的实验室名叫“4C”,因为研究4C——Cognitive(认知的),Collaborative(协作的),and Creative Communications(创造性的通信)。而4C的谐音为英文Foresee,正寓意着“通过科学探索与技术研发预见未来”。
“密集立体通信”是陈巍领衔负责的国家首批、清华首个“97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有段时间常去CBD溜达,偶尔再去三里屯转转。”陈巍一笑,阳光而平和,可走入他奇幻的思维世界里,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你会看到双井周边高楼林立。上下班高峰期那里地铁站人山人海,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可是涌入的人都去哪儿了?在办公区,你并不会见到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几乎每位白领都能享受足够的个人空间——缘于高楼大厦带来的多层叠加。”
由此及彼,支撑大容量的通信需求,也可以借鉴多层叠加的空间模式。陈巍大胆提出了这种创新型的网络构架:“就像在建立交桥,让移动互联网得益于信息流的立体交通。而如何把每一层都建得宽阔平坦,并通过合理调度避免交通拥塞,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
筹划好了空间维度的架构,又该如何优化时间维度的利用?陈巍的另一项研究“虚拟实时服务”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是为整个社会去编织一张高效、便捷、安全、经济、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在陈巍看来,即便想象可以无边无垠,但科学家要有所建树,就必须植根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胸怀大格局,陈巍梦想着去成就一番大工程、大系统、大产业。“这里的大,不是好大喜功的大,而是服务大众的大。”
如果兔子不打盹,乌龟还要不要奔跑?
“科学家要做两件最重要的事:发现文明、传播文明。若说科研是在发现文明,教学就是在传播文明。当你有了科学发现,却不去传播它,实际上就限制了它的社会价值。”
谈起从教7年的感受,陈巍说,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堂课,都能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我一学期大概要教两百多名学生,这些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如果一个人能影响到一百个人,那么我的一堂课就有可能影响两万个人,怎么不是一件让人充满成就感的事?!”
但谈起眼中的学生们,陈巍却用“痛心疾首”来形容偶尔观察到的一些怪现象:“清华园里有一些学生,曾经上高中时可能是年级第一,省市第一。然而来到这里,却被‘打’得斗志丧尽——开始几次考试未能名列前茅,自尊心就开始微妙地发酵:如果坚持努力依然落后,别人可能会觉得我笨,还不如说自己就是看淡了学业。”
“我就是要把他们身上的狼性都重新找回来!”在陈巍看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就是一名教师的社会责任。
如果兔子不打盹,乌龟还要不要奔跑?陈巍举例,他曾在微信群里转发这则帖子,引发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即便你追不上兔子,至少可以做跑得最快的乌龟。更重要的是,不去奔跑,不坚持努力,你永远不知道人生的机遇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可这话从你这里讲出来,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记者反问:“高中在陕西省超级中学西工大附中担任校团委副书记,进入清华后连年成绩排名年级第一,从本科到博士都是优秀毕业生。在很多人看来,你不就是那只不睡觉的兔子?”
“谁这一辈子不会碰到挫折呢?”陈巍若有所思后严肃作答,“可能我的故事不同于龟兔赛跑,或者说当年我和一起赛跑的兔子压根没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更可怕。”
读本科时,一心想学无线电的陈巍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一个并不熟悉的专业——“第一反应是看不到希望了!”
偶尔听说年级前三有资格参加转系推研考试,他就一边立足学好本专业,一边自学电子系的课程。“这件事情教会我很多,第一要坚持,第二要动脑,比如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比如如何去做知识的有效迁移。”
正因为追逐梦想的执拗,陈巍曾在本科时两次拒绝前往海外知名高校交流。为此,他没少吃英文的亏:在国际会议上难于和同行交流;投稿论文因为语言表达不清被拒稿。
“自主地去选择人生,就要清楚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要把放弃的东西再争取回来,读博时,在恩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作为交换生去到香港科大,在国际上本领域最好的实验室、最有名的导师那里联合培养。在那里一有机会就挡上字幕看英文的电视、电影,珍惜一切和老外交流的机会。”陈巍窃笑,“后来和海外同行交流,很多人都误以为我在欧美长期生活过。”
“为什么要把学生都激励起来?我始终抱有英雄主义情怀。”陈巍的话语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我们的学生未来要参与美国、欧洲、全球的竞争,要去做世界一流,站在学科最尖端,这才是清华人应有的志气!”
(摘自《中国青年》)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