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思政课,变身“万人迷”

07.01.2015  20:02

马克思主义学院多种方式创新思政教育,开展因材施教

●实习记者 陈佩雯 记者 程曦

  清华学子用艺术创作的手法展现他们在思政课中的所学所悟,作品在学校主楼展出时,得到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右二)等领导的肯定。供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家好!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有了一种新的上(wán)法,欢迎光临刘老师的马原课慕课版……”点开“学堂在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以下简称“马原”)的预告片,轻快的音乐、“萌哒哒”的动画马上就会抓住人们的耳朵和眼睛。

  很难想象,人们印象中严肃甚至略显枯燥的思政课会以这样亲切生动的面貌出现,而它受到的热情“追捧”也让人始料未及———自今年9月22日开课起,清华校内共有1000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获得这门课的必修学分;清华园外,更有11000多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学习者共同领略线上思政课的别样魅力。

  这门课的主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震被清华学生亲切地称作“Uncle刘”。“你的‘马原’上的是‘Uncle刘’的慕课吗?”成为大二学生中常被问起的热门话题。

  刘震形象地把”学堂在线”慕课平台比喻为思政课施展魅力的“路”。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认为,慕课平台是促使教育回归本质的一种途径———这个本质,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这一本质为原点,条条大路通罗马,马院的思政课不仅在线上“大显身手”,在传统课堂中也不断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模式、新方法。学生收获的,远不仅仅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而是经过亲身调查实践、亲手创作撰写得来的活生生的体会和道理。

  思政课变身“万人迷”,绝非天方夜谭,而是渐行渐近的现实。

慕课教学 “私人订制”思政课翻转课堂

  谈到开设慕课课程的初衷,刘震表示,原始出发点还是基于对改进教学质量的思考:“学院鼓励我们探索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当时我就想,有没有可能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呢?这就需要‘浓缩’生成更精炼、更富启发性的教授内容,同时设计更多的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环节,正好契合‘学堂在线’的教学模式。不过课程上线后有那么多同学选修,还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Uncle刘”的“马原”课之所以广受欢迎,与精心设计的课件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密不可分。每段教学视频最长的也只有十多分钟,配有丰富的动画和“点睛”的字幕,学生看起来有兴趣、能记住。网络课程的教学特点,则使学生可以自由调配上课时间,学习途径更为便捷———无论在线学习、使用手机客户端还是离线观看下载视频,“总有一款适合你”,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学生的选择更为自由灵活。

  课程不仅在课件上下足功夫,还充分利用网络课堂的优势,着力加强线上讨论环节。助教队伍由10名马院研究生组成,他们负责每周维护线上讨论区,每两人一组,组织20~30人规模的讨论课,每天还辟有三个时间段进行答疑。在课程专门设置的讨论区里,“你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什么是阶级?”“什么是真理?”等开放性的问题,都引来了不少学生参与。“Uncle刘”也常常置身其中,发帖求“拍砖”,并直言是“为了下一次更好一点”。教师、助教鲜活的互动语言和热情的鼓励,使更多学生愿意积极投入课程相关的讨论。第一次讨论课报名,短短两小时内就报满了150人。

  丰富的阅读资源也是课程的一大“亮点”。学生可以从建议书单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一步查阅研读的文献资料,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慕课版”的“马原”为他们提供了私人订制式的学习方案,课程“菜单”包括视频资料、阅读材料、辅导报告等丰富内容,除了教学视频是必修内容外,其他环节都可以自由搭配。刘震为学生提出了“三个一小时”的搭配建议———即每周观看一小时视频、进行一小时阅读和参与一小时讨论,在“自由”中保证深度学习所需的基本积累。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为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了条件。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本科生汪晗在写给刘震的信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体会:“您在短短的12周内,将最重要的知识点明晰而深刻地印入我们脑中。许多概念,我是第一次清楚地明白和理解。原来以前很多课程我们只是一味地浏览课件,并没有真正吸取到知识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来说是一片汪洋大海,而自己所触摸到的只是其中的几滴小水珠。我会继续学习巩固在慕课上学习的知识,准备开始通读《资本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

  汪晗的信,写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刘震直言,下一步希望打破年级限制,让大一学生也能选这门大二的课。“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大学的学习方式,就像一张白纸。通过慕课教学让他们从大学一开始就能得到自主学习的体验,对他们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许会更有裨益。”

  再过两个月,2015年春季“慕课2.0版”的“马原”就要开课了。刘震对新学期的课程有个新设想———打通线上线下界限,探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法。具体说来,就是为已经拿到“马原”慕课结课证书的学生开设8次以讨论交流为主的线下课堂,课堂规模控制在20~30人。线上线下互为补充,各擅其长,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明年春、秋两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本科生思政课也将陆续上线。对马院的思政课教师而言,慕课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教学平台,更是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的契机。所有的探索,服务的都是同一个目的———让科学的、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

  这样的理念和教学尝试,已经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认可。贵州理工大学、云南经济学院等高校遴选部分学生修习清华的“马原”慕课课程,并由此获得相应的学分,马院也将派出助教为这些高校的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这门课甚至还被台湾育网开放教育平台引入,为海峡对岸的学子提供线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

因材施教 系列丛书全方位呈现思政课教学成果

  出生在世纪之交的“90后”大学生会交出怎样的思政课作业?今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一套丛书让人“大开眼界”———丛书以“信仰·信念·信心:清华学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果”为题,共分《清华学子的中国梦》、《清华学子的人生启航》、《清华学子学理论读经典》、《清华学子走进社会》、《清华学子谈理想信念》、《清华学子看改革开放》、《清华学子议国情》、《清华学子诗说中国近现代史》和《清华学子画说中国近现代史》等9册,集中展示了近2000名清华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政课的成果。

  有诗歌,有画作,有一路走来最真切的“中国梦”,也有在企业工厂、田间地头亲身调研的感悟心得……翻开丛书细细读来,学生们的热情、敏锐度和思考深度往往超出想象。这是从“学”的角度收集的一套丛书,但它背后反映的,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不断探索因材施教的集中成果。艾四林介绍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因材施教以“教好”做基础,以“学好”为导向,是因校施教、因课施教、因师施教和因生施教的有机结合。

  例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会设计不同的切入角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新闻学院的学生可以结合《新青年》等报刊,分析近现代历史事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水利系学生则可以盘点中国近现代史上优秀的水利工程。

  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们也会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主讲教师孔祥云每学期都会提前布置好课前作业,关注空巢老人、大城市“蚁族”等热点话题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问题,学生们不仅要大量阅读文献,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变化过程,还要走出校园,深入农村、厂矿、机关等进行社会调查,再撰写论文。从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的调研、思考方法,也更贴近了国情、民情,更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信心。

入脑入心 鼓励学生通过创作体验信念情怀

美术学院学生思政课作品《秋瑾》。实习记者 张 宇

  重现红军陕北生活的水彩画、孙中山先生的素描像、革命前辈的塑像……200多件采用国画、油画、雕塑、陶瓷、染织、视觉和摄影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中国近现代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这不是普通的艺术展,而是清华美术学院200多名大一学生用自己的专业语言对那段历史的诠释。漫步其间,观者不难感受到每件作品中都蕴藏着这些青年学子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揣摩和理解,饱含着他们对吾国吾民的关注与热爱。他们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这段历史,用一颗中国心依贴这段历史,用独立思维与精神解读这段历史。很多作品都引人思索,发出启示,给人启迪与感染。

  “又值初冬红叶翘,清华马院聚英豪。书法画卷绘烽火,染织陶瓷绎天娇。一入峥嵘热泪里,再忆长征碧血洮。先辈精神今何在,清华园里问凌霄。”这首诗很好地概括了展览的内容和主题。

  自2011年以来,这已经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第4次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生举行思政课作品展,今年则是第一次在清华主楼举行展览的开幕仪式。11月23日、24日,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副司长徐艳国,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郑萼,光明日报副总编沈卫星,我校党委书记陈旭,我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卫等先后观看了展览,对学生们在作品中传达的信念情怀给予充分肯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16周的课程。第一堂课上,任课教师华表就告诉美院学生,第10周时需要完成一次课程作业,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与各自专业进行艺术创作。这次作业加上考勤共占课程总成绩的一半,所有学生的作品都将集中公开展示,“一个都不能少”,这让大一的美院学生们倍感兴奋。因为他们一般得到大二、大三才能真正接触专业学习和实践,华表则专门为他们请来陶瓷、染织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做指导,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画釉色,创作中需要用到哪些工艺和手法,学生设计的瓷盘还能到陶瓷厂烧制成成品。

  为什么要在思政课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华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面对今天的年轻学生,重复灌输那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在这门课中,我们首先讲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所渗透的共有的人生情怀和共通性的‘善’,使学生产生触动,再让他们结合专业特点对这些人物事件进行契合历史的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对历史做近距离的透彻了解,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体会那段历史所蕴含的意义和启示了。”

  华表举例说,学生在为女侠秋瑾创作雕塑时就曾产生过不同以往的别样感受。他们以前司空见惯的秋瑾都是威武不屈的刚毅形象,但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打破了这种固有思维。秋瑾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中,胸怀天下为公的精神,立志让中国广大妇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过上幸福生活。学生意识到,原来秋瑾在刑场上英勇就义的最后时刻并不是他们惟一可以表现的瞬间,她的大爱博天、她身上那些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更能赋予她永恒的生命。

  美院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传递所学所思,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这门课上同样“大有可为”———他们既可以结合课上所学史实,用诗歌创作的方式“触摸”历史,也可以结合各自专业,对相关领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领军人物、特殊事件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述评。课堂上,他们在教师娓娓道来的讲授中感受历史的厚重;课堂下,他们结伴走进图书馆,一卷卷史料为他们打开不同于中学课本提纲挈领式描述的丰富世界。通过深挖历史背后的人物内心情怀、大环境下的事件发展,他们越来越有“代入感”,也越来越贴近当时的真实情境。

  《清华学子诗说中国近现代史》也是这门课程的成果之一。大部分专业的学生以往都是用长篇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对“诗说历史”这种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歌咏历史片段,自由抒发情怀的方式感到非常新鲜。创作形式一放开,很多学生不免心情澎湃,不少诗作都让人耳目一新。从控诉八国联军侵华暴行的《祭圆明》到赞美人民顽强抵抗侵略的《地道战》,再到既感悟历史又颇富情韵的《钗头凤·忆秋之白华》……这些诗歌都是学生们用心感受近代风云、与历史更迭共鸣的情感结晶。

  这是一条逐步深入,探索更为契合学生特点、心智和诉求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每逢新学期开始,每位选修马院思政课的学生都会拿到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便从总体上了解课程的教学安排和详细要求。课堂教学强调生师互动,每位教师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演示、演讲、表演、辩论等,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和体会。课堂之外,则注重加强实践环节,根据学生专业特性打破表达的单一性,在各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中实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来源:《新清华》 2015-1-2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