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阅兵场上圆梦

01.09.2015  17:12
陈宇正接受最后的锤炼,等待人生中最为荣耀的一刻到来

来源:西部商报 2015-9-1 郭秀睿 李忠 孙二朋

  阅过兵才知道“阅兵脸”上记录着什么,阅过兵才知道“湿脚印”下生长着什么……记者日前走进第二炮兵某导弹方队,寻找受阅官兵群体背后的故事。

A 清华学子的阅兵梦: 

以最高标准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陈宇,湖北人。

  入伍前是清华大学核工程专业大二的学生。去年9月,他携笔从戎,实现了孕育多年的参军梦,来到了高原火箭兵方阵,成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当兵期间,他就一直梦想着能参加阅兵或者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通过任务磨砺自己,丰富人生经历。如今,他成为第二炮兵某导弹方队载员列兵,正在阅兵场上接受最后的锤炼,等待着自己人生中最为荣耀一刻的到来……

  “站军姿也是高材生。”前不久,阅兵联指考核他们方队时,视察考核的3位将军先后评价了这名列兵乘员。“高材生”就成了陈宇在阅兵村里的专业称呼。

  肩扛列兵军衔的陈宇,别看“学霸”满脸书生气,但无论走上导弹训练场还是来到阅兵场,陈宇都能快速成长为“高材生”。             

  去年9月,新兵下连,陈宇觉得“学核物理的更应该去导弹部队”,可来到训练场,陈宇才认识到,无论专业理论背讲、串讲,实装操作训练,自己根本插不上手。而只有初中学历的士官班长们却背记流程一气呵成,指挥操作准确无误。

  受“刺激”的陈宇拿起书本啃专业,缠着班长教操作流程。“高材生”脑子就是好使,一个月就把专业理论学透,基本操作全会。班长夸他:“你是我见过专业学的最快的新兵,年底组建‘弹头班’,我带你参加。”

  今年3月,得知部队抽组人员参加阅兵,陈宇立即递交申请书强烈要求参阅。虽说陈宇“海拔”不错,长得也“帅”,但因身体偏瘦,第一次选拔被选为备份。为了“转正”,他专门制定“增肥”计划,一方面注重改善饮食,摄入高能量高蛋白的营养物质,每天偷偷加夜餐;另一方面,他强化体能锻炼,每天利用业余时间玩哑铃、做俯卧撑。一个月后,他终于如愿成为方队正式队员。

  训练初期,因为入伍时间短,基础底子薄,尽管陈宇训练很用心,但每次考核,总是拖了整个排面的后退。头不正、腰不挺、眼神不好、手型不对……教练摆出一堆问题,令他很沮丧。

  为了纠正军姿,陈宇可是想尽了办法:头不正,衣领两侧各别三根针“戳”着;眼神不好,任凭眼红泪流,盯着强光使劲瞪眼;手型不对,两只手各夹一张扑克牌计时,掉一次罚一次。

  自参加阅兵以来,无论气候、环境变化、生病受伤,陈宇一直坚持,分秒必争。有一天晚上,陈宇患肠炎闹肚子,一晚上拉了11次,为了第二天的训练,愣是悄悄吞下各种胃药。每次吃完药就开始吐,可他不死心,继续吃!第二天,已虚脱的他,起床哨还没响,就已经在训练场上站好了。

  摘下头盔,两条与头盔盔带一样宽窄的白色印痕,从脸颊一直延伸到下巴,与黝黑面庞形成清晰对比,而这正是受阅官兵特有的标志。但正是凭着这种苛刻的训练和坚韧意志,陈宇在阅兵村里斩获“训练标兵”。七一前夕,方队组织火线入党仪式,陈宇被吸收为预备党员。“能够用这种方式向纪念抗战胜利献礼,我很骄傲自豪,我一定会坚持到底,以最高标准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陈宇感言。

B “师徒”两次参阅:

认真做替补 当备份也是一种荣誉

  昔日师傅接受检阅,徒弟备份;今朝徒弟坐上装备“主座”,师傅甘当替补。在核导弹第一方队,张怀瑜和魏晓峰一对“师徒”两次参阅、互为备份的故事传为佳话。

  两人的“师徒缘”还得从2009年国庆阅兵说起。那一次,魏晓峰、张怀瑜一同入选装备方队驾驶员队伍,并在阅兵训练中结识相知。经过多次的考核筛选,张怀瑜被确定为方队正式队员,魏晓峰则为张怀瑜的备份,两人成为“师徒”。

  在张怀瑜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魏晓峰的驾驶技术日趋成熟和精湛。今年,魏晓峰以绝对优势成为方队基准车驾驶员。这一次,张怀瑜则成为他的替补。“当备份也是一种荣誉!”采访时,张怀瑜告诉笔者,徒弟走上阅兵场,师傅脸上也荣光。

  阅兵训练中,魏晓峰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规定的200米等速驾驶误差范围为0.3秒,他给自己定的标准是0.1秒,而张怀瑜却向他提出了误差小于0.05秒的要求,并制订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为圆满完成阅兵任务,大家每天都是在挑战自我。每当他们把战车熄火、跳下车时,几乎个个都成了“水人”,而在战车驾驶员脚踩过的油门上,又常常会留下“湿脚印”。苦练出佳绩,前不久的合练中,魏晓峰驾驶基准车通过受阅区域米秒不差。即将驾驭战车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魏晓峰难掩心中激动:“进步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是代表师傅一起接受检阅。”

“标兵”将军炼成记

  胜利日大阅兵,即将亮相的将军领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56名现役中将、少将,来自全军各大单位,率领徒步、装备和空中方队庄严受阅,这在共和国阅兵史上还是第一次。一个将军,一面旗帜。在过去数月的高强度阅兵训练中,这些年过半百的部队高级指挥员,与普通官兵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一起吃苦,成为官兵行动的楷模、方队的“最美标兵”。

训练强度甚至超过年轻战士

  与比自己小30岁的战士一个标准站军姿、踢正步、走队列、喊口令,对将军们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

  “50多岁人的身体,当然不能跟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比。”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14集团军副军长邓志平说。

  “所有受阅人员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阅兵徒步方队总教练刘士胥告诉记者,将军们更是阅兵联指在训练上始终紧盯的“关键人”。在向北京集中之前,将军们其实都在各自方队进行过基础训练。刚入住阅兵训练基地参加集训的时候,他们的训练时间和受阅方队一样,都是一周训练五天、每天五小时。一周后,训练时间很快加强为一周训六天、每天八个半小时。训练强度甚至超过了受阅方队的年轻战士。

“站在队列里,我就是你的兵,不能搞特殊”

  “比较难的是如何让两个带队的将军走起来就像一个人。”阅兵徒步方队总教练刘士胥告诉记者,每个方队的将军领队都有身高、胖瘦、腿长腿短的差异,在短时间里“把两个人训练成一个人”,决非易事。

  靠什么?靠的就是千百次地一同踢正步,培养两个人内化到“肌肉记忆”里的默契感。

  为一个敬礼时的亮相摆头动作,邓志平和搭档将军领队、第14集团军副政委高伟在一起起码练了上万次。现在,两个人走在阅兵训练场上,一同迈腿、摆臂、踢腿、落地,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都像是一个人。

  57岁的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庚群,是反舰导弹方队的将军领队。他曾多年在一线舰艇任职,作为指挥员也曾多次率舰出海执行重大任务,肩周和腿部关节都有严重劳损,稍长时间站立就疼痛难忍。

  他只能靠咬牙坚持,先站10分钟,然后20分钟,再到半个钟头……

  领队教练员徐生喜考虑到将军年龄大、身有伤,训练中常会适当给予关照。刘庚群却始终与战士们训在一块儿。他告诉徐生喜:“站在队列里,我就是你的兵,不能搞特殊。”

  经过1个多月集中强化训练,刘庚群和年轻战士一样,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