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情系富硒农业

31.08.2015  17:01

来源:海东时报 2015-8-31 邵秀芳

  近期,10位来自清华大学学生组成的暑期实践支队——“青海平安富硒农业调研支队”,在海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富硒产业实践调研。他们分赴平安区三个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和四家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研,为平安打造“河湟硒谷”献计献策。

  在政府主导型白沈沟果蔬种植基地,“农民供地、政府运营、私人承包、农民受雇”的生产模式,使得普通农户家庭的年收入达到4至5万元,相比之前的小农生产提高了1至2万元。然而,受气候、省内外市场对于富硒产品的认知度较低的影响,很多富硒农产品的销售价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异,因而导致富硒产品并没有产生其应有的附加值。

  调研队随后来到企业主导型基地。在青海金吉集团高原富硒农业示范产业园,以花卉、樱桃、番茄为主的产品产量比较低,并且产品也主要是集团内部消化,因而该种植园并没有长期的盈利规划,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在“原始粗放”的索尔干富硒现代牧场、“初步发展”的金阳富硒生猪养殖场和“较为成熟”的绿雏富硒蛋鸡养殖场。通过与生产者的交流后发现,虽然这三家养殖场都处于发展初期,但各自位于不同的状态。前两家企业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产量和较为低级的运营模式,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绿雏蛋鸡养殖场在产量上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后却面临着市场定位的挑战,急需当地加强物流建设以及自身通过寻找相关资源,实现产业链由产到销的真正完善。不过,比较三家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他们也发现了许多类似的问题,诸如土地审批和流转的程序复杂、企业和农民的利益长期存在矛盾、企业贷款融资困难、基础设施欠缺等等,而这些,则需要政府加以调节和改善。

  完成调研后,调研队同学认为,由于缺乏海东市市级层面的监督部门和有效的监管机制。目前,平安区和周边一些同样有富硒土壤的地区,例如乐都区等,在市场上处于盲目、无序竞争的状态,这也阻碍了海东市当地富硒农产业整体的良性发展。专业人才的匮乏、财政实力的限制、宣传途径的单一也是目前富硒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海东市富硒农业的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之前,我曾根据资料,畅想富硒农业发展的繁荣景象。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想借此了解新农业的发展状况,看看农民新的未来。但实际调研过程中,我才发现富硒农业的发展并不乐观,许多农户仍延续着相对原始的小农经济和传统的生产方式。”结束实践后,支队的胡紫昆同学这样对记者说。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