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篷车课堂首赴河中,探寻一带一路文化基础
清华新闻网8月7日电 (学生记者 吴一荻 ) “悬军征拓羯,内地隔萧关。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李希光教授用一首唐朝诗人薛能的诗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清华大学2015年大篷车课堂。
图为此次大篷车课堂路线图。
“我们小小的流动课堂,如唐朝高仙芝将军远征中亚的孤军,西出阳关、跨过白雪皑皑的昆仑山,行走在西域和中亚大漠里,白天风沙里采访、观察、记录,夜里烛光下研讨、上课、写作。我们的队伍小,但我们跟汉朝率千军万马远征奥什的李广利将军一样,满怀远方求索的豪迈情怀”,在清华医学院一间吹着电扇的小会议室里,李希光对21名将跟随他奔赴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说。
以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的“河中地区”指中亚母亲河阿姆河、锡尔河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通道。两千多年来,该地区孕育了多个中亚王朝和汗国,如阿契美尼德、大夏、萨珊、萨曼、花剌子模、察合台、帖木儿、布哈拉和浩罕等。这也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开设“写在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15年来,第一次在清华大学团委支持下,走进花剌子模地区和费尔干纳谷地。
来自清华大学经管、人文、生命科学、工程物理、电子工程、建筑、化学和新闻传播等院系的21个学生选上了这门课。这次远征将沿着丝绸古道,对塔什干、乌尔根齐、希瓦、布哈拉、铁尔梅兹、撒马尔罕、安集延、浩罕八座丝绸之路古城进行考察采访。
多年来,“写在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是由李希光教授与奥美集团首席执行官杨明皓共同主讲。他们借用了古代商人和朝圣者的“大篷车”概念,指导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大车店”,在亚洲边地上对话、读书和写作。在这次旅程上,杨明皓委派了他奥美的同事、创意大师鲍颖翔与李希光共同指导学生采访与写作。
面对“一带一路”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好中国软实力这一当前热议话题,鲍颖翔说:“通过这个大篷车课堂,我希望发现一带一路软实力的牢固基础在哪里。我们究竟是用唐代中国与中亚的故事来宣传一带一路,还是用现代的人文故事和成功案例来宣传一带一路?这是我和学生们在路上要讨论的。”
“另外,对河中地区的考察,将会是中国年轻学生在一带一路的研究中,摆脱西方学界大国博弈理论的局限。一带一路不仅跟美国、俄罗斯这些大国有关,跟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区域性大国关系更密切。”鲍颖翔说。
在两周的大篷车课堂里,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确立研究和写作主题,阅读相关文献。经管学院本科生贾亦伟说,“通过这门课,我想走出自己的圈子和自己的文化去发现新事物。”
“花剌子模地区是中亚的历史重镇,也是经济繁盛地区,又经历过多个民族的统治,十分具有研究价值,而目前对于该地区的描述多停留在十二世纪。我希望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实地考察,增进中国人对于花剌子模的了解和研究。”新闻学院本科生左烜晅说。
“当今世界,中亚作为共同体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期待着通过这趟中亚文明腹地的实地考察,挖掘出更小的切入点对中亚经贸往来进行深入考察。”新闻学院本科生邱伟怡说。
新闻学院本科生王思晗说,“我所了解的中亚五国是被媒体议程设置了得中亚。我跟李老师上这门课,是想亲眼感受中亚自己的真实议程和真实政治是什么。”
经管学院硕士生王展硕说,“我选这门课,是想了解处在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如何处理突厥、伊斯兰和俄罗斯三者的关系。”
过去的15年里,李希光教授连续把15个暑假全部投入到丝绸之路大篷车课堂的教学中。他累计带了五百多名学生,去河西走廊、居延海、青藏高原、俾路支斯坦、楼兰古城、健陀罗佛教遗址、斯里兰卡法显村、尼泊尔乡村上课,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大脑和双脚去认识、思考并解构媒体关于生活在亚洲边地上的人的“神话”。
早在25年前,李希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学者曾长时间在河中地区考察采访。他说,北京出版集团将把他这次带学生的考察日记连同他年轻时写的中亚考察日记结集出版。
供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编辑:襄桦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