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负责或参与的3项科研成果入选“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9.01.2016  19:27

清华新闻网1月19日电 (记者 襄 桦 )1月19日,“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清华大学负责或者是参与的3项科研成果入选,分别为:第5项“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获解析”,第9项“首个自驱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问世”,第3项“长征六号首飞一箭多星创纪录”。

2015年8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科学》( Science )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背靠背研究长文,题目分别为“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 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 )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 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 )。第一篇文章报道了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解析的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第二篇文章在此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这是在世界上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该成果的完成不仅初步解答了基础生命科学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也为进一步揭示与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科学院院士、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绍·帕特尔评价说:“剪接体的结构是完完全全由中国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本土完成,这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带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团队,在《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上发表了题为“仿生型自驱动液态金属软体动物”( Self-Fueled Biomimetic Liquid Metal Mollusk, 2015 )的论文,迅速被 New Scientist Nature 研究亮点、 Science 新闻等数十个知名科学杂志或专业网站专题报道,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反响和热议,标志着中国在液态金属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项研究于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机器形态长时间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从而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乃至更为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该团队继首次发现“电控可变形液态金属基本现象”之后的又一突破性发现。这种液态金属机器完全摆脱了庞杂的外部电力系统,从而向研制自主独立的柔性机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二十星的方式将清华大学研制的MEMS技术试验卫星(即:集成微系统技术试验卫星)顺利发射升空。MEMS技术试验卫星包括三颗卫星,分别是1颗主卫星“纳星2号”,即NS-2纳型卫星;2颗子卫星“紫荆1号”和“紫荆2号”,即ZJ-1皮型卫星、ZJ-2皮型卫星。上述纳/皮型卫星由精密仪器系尤政院士团队研制,是真正意义的大学卫星,卫星研制、测控的全过程都有研究生参与。这些卫星主要用于开展航天新技术、新体制、新产品等空间试验,对于促进我国微小卫星发展和新技术试验验证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清华大学师生还参与研究了第2项“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首星发射成功”与第4项“首架国产大飞机下线”,为相关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取得贡献了力量。

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2次。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