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启动教改:本科大拓通识课

18.10.2014  13:31
  原标题:清华教改:本科大拓通识课

  酝酿了一年之久的《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10月17日发布,从2014年秋开始,这座百年名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启动重大改革——压缩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大力提高通识课质量,并安排教授岗专门打造高水平通识课程。为了鼓励更多个性化人才的涌现,清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及奖优标准也将更为多样,并计划为“特优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课程:精简专业必修课

  “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这一人才培养方向,被写入了上周(10月6日至10月12日)公布的《清华大学章程》。为此,清华将调整和优化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清华将减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的数量和刚性,提高课程挑战度,激发学生志趣;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约占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

  同时,清华将探索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积极推动通识教育试点项目;试点书院制博雅教育,在部分院系推广较为完整的两年期通识教育体系;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基地,负责全校通识课课程组的建设、协同、组织、规划和研究;院系按照学校要求开设通识课程,开课数量和质量列入院系年度考核内容;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

  【校长解读】

  通识课不是概论课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坦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来自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培养环节的训练,“但我们现在‘水课’太多。”他表示,学校将加强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把通识课程与课程之外的其他培养环节结合起来,提高通识课程质量;要扭转那种把通识课当成概论课的错误认识,使通识课也达到专业课的水准。

   教师:培训有专项基金

  清华将打造一支强大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并设立教授岗位专职负责通识课程建设;同时建设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学系列教师队伍,为全校性平台课程、覆盖多个院系的专业硕士平台课程等提供保证;设立实践教师岗位,选聘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从事教学工作。

  清华将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专项资金,下大力气开展教师和助教培训,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设立教学研究基金,支持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创新实践。

   【校长解读】

  教授上“小课

  陈吉宁说:我们的教师要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创造一切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大幅度提高在课堂学习、学术研究和校园生活中师生互动的质和量,以收“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濡染观摩之效”;同时,要推动教学相长,纠正学生把导师、导师把自己当做“老板”的倾向。

  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约70%是大班授课,30%为小班。他希望“把小班课程提高到70%,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要坚持教授上本科生讲台,不仅上大课,还要提倡上小课。

   方式:杰出学生个别培养

  以丰富的课程为基础,清华意在建设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第一课堂鼓励教学创新,强化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大力推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第三课堂统筹建设实践和实习基地;第四课堂实施海外研修计划、交换学习等系列项目;第五课堂依托在线课程,推进慕课、混合式课程等建设,推动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第六课堂重点打造成长社区,建设校友网络,强化教师、学生、校友之间的联系互动,推动终身学习。

  同时,该校将提高转系和转专业的自由度,推动第二学位、双学位、辅修等课程项目;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和成长路径;探索建立高年级本科荣誉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制度,将全球化要素列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体验和国际化经验,树立全球视野。

  【校长解读】

  不再用一个模子“”学生

  社会上曾评价“清华学生像一个模子刻的”。陈吉宁坦言,“这说明我校学生的成长类型较为单一,学校的培养方向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

  他指出,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同质化要求较多,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将大大增加,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再靠单一的培养模式显然行不通。本轮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

  评价:百分制变等级制

  清华也将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效果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毕业生调查、教师自评、专家评价等六维评教系统,并将助教纳入评价体系;探索考试改革,成绩不仅反映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考查学生在学业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等能力素质,课程成绩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并全面改革以学分绩为主的学业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调整学生评价、荣誉、资助和指导方式,完善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奖助学金制度,建立本科生学费调整机制,全面实施成本核算的专业学位学费管理机制;并建立基于培养项目定期评估制度的本科生、研究生规模结构调整机制,适度增加博士生规模。

  未来,清华的学生荣誉体系也将多样化,奖学金等级划分将取消,与之对应的是单项奖和特色奖比例大幅提高,学校承诺将统筹奖金、荣誉课程、实践机会、研究项目、学术交流等各类发展资源。

  【校长解读】

  差评专业将停招

  陈吉宁强调,新一轮教改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成效。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不能简单归因为学生工作要加强,而是要在授课中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再以作业考试等来检验效果。学校也将加强评估,6年一轮对本科专业进行校内评估,评估差的将停止招生。

   招生:轻考试重能力

  作为全国录取分数最高的院校之一,清华的本科招生一直备受关注。新一轮教改中,清华将改革本科招生选拔机制,改变过分依赖知识考试的招生录取模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志趣和能力,建立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机制;同时设立招生委员会审核制定招生政策、制度和程序,建立监督和协调机制;并探索推进招生队伍职业化建设,还将继续关注贫困学生。

  该校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也将调整,博士生招生加强对学术志趣的考察,推行“申请入学—学科博士招生委员会全面考核决定录取”。同时将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允许博士生、硕士生在攻读学位的同时,申请在本校攻读第二学位或双学位(硕士学位),计划逐步开设管理、法律、统计、数据科学等第二学位。

  【校长解读】

  青睐有故事的考生

  陈吉宁表示,要破除单纯知识考试的招生录取模式,重塑招考关系,从看分数招生转到看故事招生,“也就是不仅要招成绩好的人,还要招有故事、有经历、有体验的人。”(任敏)

  链接

  2020年完成教改 

  2014年秋 教育教学改革从2014年至2015年秋季学期启动;

  1年后 完成各学科专业、各层次学生的“三位一体”培养目标制定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调整工作;

  3年后 形成新的本科教育体系、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5年后 完成其他各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全部改革任务到2020年基本完成。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强调 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