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标志性阶段成果
清华新闻网1月18日电 (记者 程 曦 )2016年1月15日,是清华2015~2016秋季学期考试周最后一天,也是新年伊始清华的一个“大日子”——当天上午,化工系、数学系、核研院、建筑学院、美术学院等5个院系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通过校务会议审批。至此,纳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范围的38个院系全部如期完成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取得清华人事制度改革的标志性阶段成果。
当天中午,刚刚结束校务会议的校长邱勇赶到工物馆422教室。教室外的墙上,镌刻着由1977级化72班学生提出、曾经传遍全国的时代强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教室内,化工系老中青三代教师代表济济一堂,召开简短而热烈的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会。
“相信这次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化工系!”年届八旬的陈丙珍院士言简意赅,铿锵有力。
“看到系里的改革细则后,我的第一反应跟许多中青年教师一样——要是我们刚进校就有这样的方案就好了,要是我们再年轻10岁就好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教授杜伟的话引来一阵会意的笑声。“改革方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让我们更加明晰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管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只要做出有影响力的成果,都符合‘顶天立地’的定位,都是有发展前途的。”杜伟诚恳地说。
邱勇这样回应杜伟:“你们都还年轻,现在正好是时候!”
邱勇在化工系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地说:“清华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含义很明确,就是要率先迈出学校综合改革中最困难、也最关键的这一步。这次改革,就是要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学校发展上一个显著的台阶。”
邱勇表示,国家对这一轮高校综合改革寄予极大期望,只有大学的办学水平取得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一流的师资是世界一流大学最关键的要素,清华只有突破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才有可能全面推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
邱勇强调,这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宗旨,就是在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一个大学有好的学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热爱学生的好学者,这是一流大学很重要的标志。”
邱勇最后指出,方案制定只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最终成功与否,要看实际成效,即对学校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清华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更要形成有凝聚力的大学文化。清华的综合改革要从规则开始,从标准程序开始,从队伍建设开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良好制度,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2010年~2012年,在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之际,面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清华在生命学院、医学院和经管学院三个试点单位率先启动人事制度改革。2013年,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讨论通过并公布《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探索建立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意见》提出了几项主要举措: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科学制定选聘标准,实施教研系列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深化薪酬福利制度改革,引导教师从项目导向转向学术导向;根据学科特点,探索相应的团队建设模式。
人事处处长王希勤介绍,自《实施意见》颁布后,纳入人事制度改革的38个院系先后开始研究制定各自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各院系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人事制度改革顶层设计,与学校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研、人事等部门多次交换意见,广泛开展国内外调研分析,组织本单位全体教师讨论明确学科和队伍建设具体目标,研究确定师资队伍的系列划分和相应的学术标准。38个院系都坚持做到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结合,积极动员广大教师参与方案制定,不断凝聚学术共识,最终形成改革方案。据统计,每个院系的改革方案平均经历了20余次修改,全校各院系教师投票平均支持率超过80%。最终通过学校批准的38个方案,工科、理科、人文、社科、艺术各具特色,同一学科大类不同院系也因其学科发展阶段、战略目标选择不同而有所差异。
编辑:清芷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