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三项成果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02.02.2015  11:14

   清华新闻网2月2日电 (记者 王蕾 襄桦 )1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完成的“首次获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院士研究组完成的“首次揭示阿尔茨海默氏症致病蛋白三维结构”,以及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第三完成单位)的马雄峰助理教授研究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等合作完成的“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入选。

图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工作机制效果图。

  颜宁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制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据介绍,该成果不仅是针对葡萄糖转运蛋白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为理解其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糖转运蛋白的转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揭示了人体内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进入细胞膜转运的过程,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生命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成果在《自然》期刊发表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评价,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该成果对于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图为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γ-secretase)的精细三维结构。

  施一公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γ-secretase)精细三维结构,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成果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阿尔茨海默氏症又称老年痴呆症,不但给病人及家属造成极大痛苦,也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该研究组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过量表达并纯化出纯度好、性质均一、有活性的γ-secretase复合体。同时,通过对获得的复合物样品进行冷冻电镜分析,最终获得了分辨率达4.5埃的γ-secretase复合物三维结构。据此,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将开启新篇章。

  马雄峰及其博士生张振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合作,通过发展高速独立激光干涉技术,结合高效率、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将可以抵御黑客攻击的远程测量装置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并将成码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刷新了该合作团队在2013年创下的世界纪录(相应工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2013年度物理学领域重大进展)。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审稿人评论认为“实用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和“物理和技术上的重大进展”,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同时,欧洲物理学会下属网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传输到远距离》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

  据悉,该评选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迄今已举办21次。

 

编辑:枫清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