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清华研究院:立体孵化平台接轨全球创新
来源:深圳商报 2015-2-27 陈姝
2月9日,羊年春节前夕,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迎来了一批以色列的客人,双方达成了框架合作协议,深圳清华研究院将与以色列开展更多的双向投资、项目引进等技术转移工作。
1996年落户深圳的深圳清华研究院,在19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5个第一:国内第一个新型科研机构,第一个提出“四不像”理论,在新型科研机构中第一个成立了创业投资公司、第一个创建了科技金融平台、第一个在海外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它打造的集研发平台、园区基地、投资孵化、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六大板块构建起一套立体、高效的孵化体系,为深圳乃至广东培养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立体”的孵化体系
据统计显示,目前深圳共有新型科研机构45家,一是以华大基因、光启为代表的“民办公助”类,另外就是以深圳清华研究院和深圳先进院为代表的“国有新制”类。科技界常用“四不像”来描述它们的特点: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是研究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而深圳清华研究院19年的成长历程,则是对“四不像”的最好诠释:植根于清华大学,融入深圳特区,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遵循市场化运作,聚集创新产业链的多种要素。
19年前,经过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深圳与清华大学牵手,共同成立深圳清华研究院,摸索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机制。深圳清华研究院院长嵇世山在2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国内第一个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清华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从管理机制上进行了创新: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用全员聘用。因为没有了事业单位的编制束缚,研究院形成了各类人才聚集的环境,拥有从研究、开发、市场、企业孵化等各个环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深圳清华研究院,产业化项目落地成立实验室的同时,就会相应成立一家公司。嵇世山说,这是逼着研发人员“把科技创新当饭吃”,去做好产业化。而对于研究院这样的孵化平台来说,要把支撑体系做强,就不能只停留在提供场地和物业管理的层面上,而是要有机整合企业成长所需要的要素,让孵化更高效。
为了形成成果、项目、企业循环增值,深圳清华研究院打造起了研发平台、园区基地、投资孵化、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六大板块的立体孵化体系,为科技项目从创业企业发展到成功企业,再到上市、被并购、或独立发展的整个孵化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服务。
深圳兰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研究院立体孵化体系中的一个受益者。兰度研发的人工皮肤可以用来修复、替代缺损的皮肤组织,不仅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在世界上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从组建实验室到成立公司,从样品到小试,获得了深圳清华研究院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孵化支持。兰度的注册资金原本只有100万,深圳清华研究院的投资基金进入后,企业又相继引入风投,2014年5月企业估值已达到3.5亿,备受资本市场关注,进入产品上市前的准备期。
围绕深圳产业布局创新
立足深圳,服务深圳。深圳新型科研机构的一大特点是,研发和产业化都是围绕着深圳的产业布局、围绕着市场的需求展开。“根据深圳的产业需求,去清华寻找相应的、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嵇世山说,这是深圳清华研究院筛选新课题和新项目的出发点。该院近年来在生命健康、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清华大学研发、深圳清华研究院参与产业化的无人机项目,定位军民两用,这种无人机重达200公斤,可载重50公斤,从发动机到测控系统全部自主研发;计划引进的、清华大学研发的灵巧通信卫星项目,成功实现手持卫星终端通话、手持卫星终端与手机通话、互联网数据传输、电磁频谱监测定位等业务,主要指标优于国际上现有的低轨移动通信在轨卫星的最好水平。
除了国内布局,深圳清华研究院还在全球搭建合作网络。在国内,深圳清华研究院将国际合作部作为大本营,加上2002年成立的深圳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两个部门共同作为海外合作的国内支撑点。在海外,深圳清华研究院率先在美国硅谷成立北美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国外成立的首家集人才聚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创业投资为一体的机构。近年来该院又陆续在英国牛津、俄罗斯莫斯科和德国科隆建立三大中心,以此形成了“一部四中心”的国际合作网络。
嵇世山说,深圳将新型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抓手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深圳还要鼓励海外的新型科研机构进驻深圳,迅速将全球的资源聚集到深圳。“深圳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是因为汇集了全国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如果加大力度,汇集全球的人才、技术和资本,深圳还会造就未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更大的发展”。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