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产业疏解力保社区“菜篮子” 买菜有小票“可追溯”

11.01.2016  16:51

  中新北京网1月11日电 (记者 曾鼐)北京产业疏解,买菜、洗发等便民服务如何保障?海淀区2015年关停131家市场,涉及摊位数6000余个、从业者3.5万余人;但大力扶持规范化售菜网点,引导部分商厦转型社区商业中心,建立蔬菜可追溯体系。

  这是记者从11日举行的海淀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获悉的。

去年海淀关停市场131家  扶持20平米以上售菜零售网点

  疏解中保民生,是北京市海淀区产业转型的重点。2015年,海淀区共关停有形市场131家,涉及建筑面积近40万平米,摊位数6000余个,从业人员3.5万余人。

  海淀区商务委副主任余新星介绍,在疏解的同时,通过增设固定式便民服务网点、引导周边现有超市扩大果蔬销售面积、开通流动售菜车、回归原有配套商业设施等多种措施,切实保障居民“菜篮子”等日常生活需求不受影响。

  2014年至今,海淀区在关停市场周边共新建和改造蔬菜零售网点76处,增加了售菜面积近5千平米。例如,在车道沟南里、图景家园、魏公村等涉及市场拆除的区域利用原配套商业网点、新建社区底商等资源,引入超市发连锁等优质品牌企业开设便民超市,保障居民日常便民消费需求不受影响。目前,海淀区共有固定蔬菜零售网点601个,蔬菜销售面积近8万平米,开通蔬菜直通车的社区136个。

  余新星介绍,力争到2017年底,扶持售菜面积在20平米以上零售网点500个,到2018年底,达到700个的总目标,形成以驻店经营为主、直通车进社区为辅、网上配送为补充的社区全覆盖蔬菜供应保障体系。

保障“放心菜”  选规范菜点  可机打小票

  增加售菜网点,餐饮安全如何保障?余新星表示,海淀将逐步建立蔬菜零售价格监测及可追溯体系,让居民买菜更放心。

  他介绍,今后在海淀区各处的规范化终端网点,如菜站、超市等,蔬菜销售都将逐步提供机打小票,保证消费者购菜后发现问题“有据可依”;并通过建立蔬菜来源的备案系统,规范化的蔬菜零售终端都要实现菜品来源备案,有据可查。

  “要引导居民选择规范化菜点购菜”。余新星说,食品安全是个社会问题,不少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辨别标准,就是价格,但是一些便宜的菜涉及违法经营、来源不可控。他说,今后将加大执法力度,从经营场地到经营行为,商家必须有合法的手续,私搭乱建等一律不行。

  余新星说,海淀将成立“蔬菜供应联盟”,从源头把控好菜品质量,通过组织辖区企业与优质蔬菜供应源头,开展产销对接、基地联采等活动。据悉,目前海淀已和延庆区农委签订了“菜篮子基地建设产销合作框架协议”,区内5家企业分别与延庆县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甘家口大厦等转型社区商业中心

  业态调整,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必由之路。对海淀来说,商城对接社区,成为一条新思路。

  目前海淀区正加紧制定《海淀区提高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提升实施方案》,在实现便利店(超市)、早餐、蔬菜零售、洗染、美容美发、家政服务、代收代缴和再生资源回收等8项基本便民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打造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电商化的城市生活性服务业新格局。

  余新星举例介绍,甘家口大厦周边居民较多,在进行业态调整中,转型社区商业中心,加入了社区功能,如增加儿童乐园、旅行社、干洗等服务;在八里庄,也推广高端餐饮转型社区服务模式,在紫竹院则推广“互联网+社区服务”模式。

  提升社区连锁化水平,也是目标。余新星表示,将逐步规范各类基础性社区商业终端网点,如规范化菜篮子、对早餐网点进行统一标识,并整合现有资源,逐步提升基础性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的连锁化水平,鼓励优质连锁社区商业企业在海淀区开设网点。

  他说,海淀北部地区一些保障性住房,商业配套较少,也将引入连锁品牌,保证民众的生活需求。(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