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 到2035年建成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城市

01.12.2022  07:30

  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30日电 (记者 陈杭)《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提出,北京市将规划打造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29个城市消费中心、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结合街道、社区建设若干个社区便民生活圈。到2035年建设成为“中国潮”“国际范”“烟火气”共融共生的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城市、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为全面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首都商业消费空间均衡布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商务局共同组织编制的《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下文简称《专项规划》)已正式发布。

203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城市

  《专项规划》明确了商业消费空间中长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构建起层次结构清晰、空间布局高效、功能业态完善、空间品质宜人的商业消费空间体系,初步建成便民优质的社区消费网络,有效激发城市动力与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整体形成国际消费有魅力、城市消费有实力、地区消费有活力、社区消费高便利的全市商业消费空间新格局,充分展现首都风范、中华风尚与时代风情,助力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实现,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潮”“国际范”“烟火气”共融共生的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城市、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构建“四级两类多维”商业消费空间体系

  《专项规划》提出,北京市构建“四级两类多维”的商业消费空间体系。整体形成“国际消费体验区、城市消费中心、地区活力消费圈和社区便民生活圈”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服务市民公众多层次消费需求。

  国际消费体验区以面向全球、辐射全国、引领京津冀为目标,服务国际超广域和国内广域消费人群,紧抓消费国际化、在地性特征,将国际消费体验区建设成为承载首都多样国际交往功能的聚集地和引领城市高位发展的新引擎,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金名片。

  城市消费中心重点面向全市及京津冀城市群消费人群,紧抓特色化、体验性的发展趋势,创新塑造新消费、新业态下的核心场景,承载全市综合性、高能级商业活动,深度融合多样化城市功能,以30至45分钟公交可达服务市域及京津冀地区,将城市消费中心建设成为具有突出商业实力、特色消费活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城市消费新地标。

  地区活力消费圈重点面向地区消费人群,强化商业类型的多元化与商业消费空间的社交性,依托15至30分钟慢行范围均衡打造公共活力中心,将地区活力消费圈建设成为服务承载多样生活场景的地区宜居综合体。

  社区便民生活圈重点面向社区居民,引导商业消费空间发展重心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商业的品质化与便利性,塑造邻里间特色交往空间,以5至15分钟步行服务范围实现全市城镇社区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将社区便民生活圈建设成为保障“七有”“五性”与品质生活的社区交往会客厅。

打造“4+29+84+N”总体空间布局

  《专项规划》提出,打造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以国际交往功能突出、传统文化魅力鲜明的城市消费中心为依托,联动辐射周边地区活力消费圈,整体塑造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四片国际消费体验区,重点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接轨国际时尚潮流,提升国际消费魅力,整体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

  打造29个城市消费中心,其中更新提升型17个,新增培育型12个,引导14个城市消费中心多维特色发展。重点打造多元复合的公共活力中心,紧抓文化体育、生态景观等资源特色,塑造新消费、新业态的多元消费场景。

  构建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其中更新提升型37个,新增培育型47个,引导17个地区消费活力圈多维特色发展。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需求,精准画像客流人群。围绕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创意、自然景观资源,引领商业消费集聚区特色发展,重点结合新市镇等重要节点,带动地区活力提升。

  同时,结合街道、社区建设若干个社区便民生活圈。重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保障型和品质提升型需求,重点塑造社群邻里交往空间,引导商业消费发展重心向社区转移,打通商业消费空间布局的“最后300米”。

  《专项规划》强调要压实主体责任,下一阶段重点以“一区一单、一圈一策、一街一库、一店一案”的模式推进规划实施,引领全市商业消费空间高品质发展,引导释放消费活力,为更高水平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