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支持龙头企业向硬科技拓展
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19日电 (记者 陈杭)北京市海淀区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深化“两区”建设,去年以来聚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总部29家,今年1月至5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6家,实际利用外资49.8亿美元,占全市60%。
这是记者从“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区专场上获悉的。
海淀区现有近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海淀区委书记王合生表示,海淀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也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科技创新资源和基础优势突出。海淀区有2个国家实验室、10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36家)、10个新型研发机构;驻有37所高校、96家国家科研机构。除研发机构外,还有近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家独角兽企业,266家上市企业。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4.4%,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95件,是全市的3.5倍、全国的42倍。
海淀区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聚焦前沿领域,服务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多元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领先技术成果。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同时,海淀区新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并购贷、人才贷、认股权贷试点,上半年3项创新业务144笔、融资金额11.52亿元。海淀区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聚集效应,围绕服务平台、融资支持、空间载体、政策体系,提升重点园区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创新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今年前五个月海淀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6家
海淀区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深化“两区”建设,去年以来聚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总部29家,今年1月至5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6家,实际利用外资49.8亿美元,占全市60%。
王合生说,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获批,目前海淀区正在加快推进电子围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遴选储备等工作,明年5月封关运作。海淀区把中关村论坛作为推动开放发展的加速器,永久会址下半年将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具备承接国际大型会议能力,为中关村论坛提供服务支撑,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海淀生命健康产业重点企业占全市1/4
王合生表示,海淀区努力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向硬科技拓展,鼓励开创新体系,制胜新赛道。在关键创新链产业链上当“链主”。现有8家千亿级企业、31家百亿元级企业、248家十亿元级企业、1750家亿元级企业。
另一方面,通过底层技术布局来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上半年新登记注册企业17254家,总量26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8536家,总量13万家。海淀区正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工业母机(机器人)、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空天科技、绿色能源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努力形成更多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王合生说,海淀是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区,占全市2/3,目前上千家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迅速,大模型研发蓬勃兴起;生命健康产业重点企业占全市1/4;网络安全、基础软件、机器人、智能网联、空天科技等领域重点企业均占到全市六成以上。
依托清华、北大等高校实施“薪火共燃”计划
“海淀科技创新主要得益于人才,是首都的人才大区。”王合生表示,海淀区人才资源总量199.7万,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就有114万,是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
据悉,海淀区围绕引才、育才支持了一系列平台,比如作为海淀区培育支持的国际化创业投资孵化机构,奇绩创坛面向全球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目前已吸引3.3万个创业项目,共加速企业311家,其中创始团队成员毕业于全球大学排名前50高校的项目占比为46%,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38.6%,外籍、海归背景占比约为65%。
海淀区还依托清华、北大等高校资源实施了“薪火共燃”计划,目的是通过“政府引导、高校培养、企业协同”的新机制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目前,已举办3期,培养培训优秀企业家174名,所办企业中已有12家上市。(完) 【编辑: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