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专题研讨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中新北京网12月10日电(董海霞) 12月10日,海淀区召开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题研讨会。共青团中央权益部副部长王锋、维权工作处处长冉云梅,共青团市委、海淀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并讲话。北大社会学系、首师大社工系、北京超越社工事务所等相关学者受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总结具有海淀特色的预青、未保工作经验为主旨,就如何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如何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权益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等方面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海淀团区委、公安分局、检察院、法院等单位代表结合自身工作进行了重点发言。其中,海淀团区委全面总结了2014年海淀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2014年海淀团区委承担起全国青少年权益工作创新试点任务,在“推进青少年权益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有效运转”和“完善青少年权益工作考评机制”方面重点突出、协调推进,已初步形成了机制、打造了品牌、积累了经验;海淀团区委承担的全市重点青少年群体个案帮扶试点任务,也探索建立了“街(镇)——区——市”三级平台,初步形成了信息共享、协调联动、个案转接的三级联动机制。与此同时,海淀团区委充分发挥区综治委预青组办公室、区未委会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激发各成员单位的原创性和积极性,推动工作遍地开花,创新发展。
自年初以来,海淀团区委积极推动公安部门选调法律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优秀民警,成立全市第一家专门的未成年人案件审查预审中队,完善未成年人专门办案机构的公检法“一条龙”机制,为率先实现公、检、法在青少年权益工作领域的“无缝衔接”奠定基础。联合公安分局和专业社工组织,在海淀看守所设立“青春观护站”,针对违法未成年人开展有针对性地个案帮教服务,促进其在违法行为之后的反思和成长,避免再次发生严重犯罪行为。聘用专职司法社工,在海淀看守所和海淀寄读学校联合设立青少年司法社工站,在海淀寄读学校挂牌“海淀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引入社工开展法制宣传和帮扶矫正。
海淀团区委积极响应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推动建立涉诉未成年人隐私信息限制公开、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为保护涉诉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提出了自律规范。呼吁部分中央、地方媒体共同做出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行业自律声明。定期走访公、检、法、司、教委等成员单位,适时召开未保机构联席会。
针对在校未成年人,整合“法院开发日”、“青春船长、法制起航”等成员单位品牌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法制宣传体验项目;针对社区五需、服刑未成年人等青少年群体,通过“回访慰问未管所”、“海淀树人基金”“希望之星1+1”等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慰问关爱;针对社区青少年,深化“星光自护”品牌项目,在寒暑假、开学之初等重要节点,深入开展法制主题宣传教育。完善丰富未成年人保护“亲职教育课堂”,采取专家授课、影片观摩、亲子互动、读书会等多种形式推进亲职教育活动,对涉诉涉罪青少年父母进行家庭监护责任及教育方法的指导。深化法制副校长工作,延伸到区内各技工学校,对未成年技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据了解,海淀区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近几年又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要求,成立了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这两个区级协调平台的核心成员单位高度重合,统一协调工作,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权益维护、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涉诉涉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海淀团区委充分依托预青、未保平台,构筑联动机制,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用好用足政策资源,全力调动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善其事、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在经过几轮全国试点、市级试点后,各成员单位都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主动求教于专家学者,梳理工作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学会用“海淀语言”讲述“海淀故事”,推广“海淀经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把这个形式固定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研讨并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一整套的信息共享、协调联动、个案转接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推进工作,尽可能地消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借助于网站、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手段,把日常工作与广大青少年“无缝对接”,提高服务青少年的效率和能力。
据海淀区相关领导街道:邀请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代表,专题研讨海淀区的预青和未保工作,旨在吸纳海淀智慧、总结海淀经验、探索海淀模式,对于促进全区的预青、未保以及共青团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在2015年的工作中,海淀团区委将继续巩固扩大未成年人权益维护阵地,大力巩固未保成员单位青少年维权岗、街镇团干部等组织化队伍,进一步激活“街(镇)——区——市”三级平台,形成既明确分工又相互促进的工作平台。大力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创新发展。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