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上小海员书写大情怀
新华社“中远荷兰”号5月5日电 特稿:“海丝”路上小海员书写大情怀
新华社记者闫亮
当地时间5月4日22时左右,中国中远海运集团旗下“中远荷兰”号经过10天11夜航行,抵达苏伊士运河锚地。从新加坡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跨越印度洋,过亚丁湾后进入红海,航程近万公里。
这样动辄十多天乃至数月的航行,对“中远荷兰”号海员来说是家常便饭。远洋航行,需要乘风破浪的豪情,更需要守得住寂寞的担当和勇气,海员看似单调的人生,无太多浓墨重彩,却在日夜兼程中书写着中国航海事业的大情怀。
亲历利比亚撤侨的大管轮
关磊,31岁,“中远荷兰”号大管轮,协助轮机长负责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远洋生涯中,最令他难以忘怀的经历是利比亚撤侨。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国内发生武装冲突,安全局势急剧恶化,严重威胁中国在利比亚公民的人身安全。撤侨行动,十万火急。当时,关磊担任三管轮的中远“天福河”号轮船正航行在从欧洲返回中国的途中。
船长周明朗和政委杨连海接到上级指令后,立即组织全体海员参与利比亚撤侨行动。关磊回忆说,货轮的一台增压器当时出现了故障,但由于情况紧急,“天福河”号将这台故障的增压器封闭,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前往利比亚撤侨。
2月26日深夜,“天福河”号停靠在利比亚米苏拉塔港待命。关磊清楚地记得那个夜空被爆炸火光撕裂的夜晚。“爆炸声很密集,我们在船上听得很清楚。559名中国同胞等待撤离,护送他们的车辆在港区排起了长队。”
船上原本储备了24名海员的食物配给,一下子要解决559名同胞的吃饭问题。关磊和同事们只能将蔬菜剁碎混合大米熬成粥,让每一名同胞都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部分海员的房间也腾出来给同胞们居住。
“天福河”号舷梯入口处悬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祖国欢迎你”。见到这一幕,不少同胞热泪盈眶。关磊动情地说,当时的情景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两天半日夜兼程,“天福河”号轮船顺利抵达希腊,中国同胞安全踏上归途。
参与海上救援的当班水手
海上航行,遭遇险情在所难免。参与海难救助行动既是国际义务,也是中国海员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
陈道明,上海人,1967年生,航海生涯30年,经过大风大浪,曾参与过5年前“中远中河”号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近海遇险的一艘外籍渡轮的救援工作。
2012年2月2日,一艘载有大约350名乘客的渡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近海沉没。在收到澳大利亚搜救中心转发的遇险信息后,途经这一海域的“中远中河”号立即向公司总部报告,申请调转船头参加营救。
陈道明告诉记者,在征得上级同意后,“中远中河”号立即全速返航,大概两个小时后抵达事故现场,随后立即开展搜寻救援。
“我当时在驾驶台操舵,要尽可能操纵船舶接近遇险人员乘坐的两艘救生筏,大家齐心协力,历时4个多小时,成功救起29人,其中还有4名儿童。”
2012年3月5日,澳大利亚海事局向“中远中河”号颁发海上救助奖章,以表彰“中远中河”号全体船员在那次救援行动中所表现出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展示中国形象的流动名片
时光荏苒。随着中国发展和航海事业的进步,更加现代化的船队和更具国际视野的海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一次次扬帆起航中谱写新的发展华章。
“中远荷兰”号政委郑明华告诉记者,30多年前,懂英文的海员很少,跟外界打交道需要依靠专职翻译。现在海员大多从正规航海类院校毕业,专业水准很高,尤其是主修航海专业的驾驶员和主修轮机管理专业的轮机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赋予广阔的“蓝色舞台”以新的时代内涵。跨越大洋的“中远荷兰”号海员们,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了解,在合作共赢中推动文明的进步。
“远洋货轮经常要停靠一些外国港口,海员要与外国港区工作人员交流,所以说,这些海员不仅是把中国货物运输到欧洲的‘搬运工’,更是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互动交流的流动名片,向世界展现中国正能量的窗口。”郑明华说。
货轮走到哪里,友谊的种子就播撒到哪里。2016年圣诞节,“中远荷兰”号停靠德国汉堡港。汉堡港区工作人员给“中远荷兰”号海员们送来一棵圣诞树,为全体船员送上圣诞祝福。
每一次出发都值得期待。眼下,“中远荷兰”号正缓缓航行在苏伊士运河上,预计通过整个运河需要12小时,之后将启程前往欧洲。相信“中远荷兰”号航行到哪里,中国海员的荣光与梦想就会绽放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