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积极推进首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四大服务平台”实施六大民生工程

09.03.2018  17:33

 

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北京市司法局将着力打造综合性、便利性、多层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力构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平台等“四大平台”,实施法治宣传育民工程、法律服务利民工程、人民调解为民工程、矫正帮教安民工程、法律援助惠民工程、视频会见便民工程等“六大民生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动员部署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由局领导带队,组建由多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查询资料、专题研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关于建立首都市、区、镇(乡、街道)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筹建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组织机构、推进步骤和内容、工作任务和要求。组织相关处室业务骨干,到浙江、江苏、广东等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方面走在前列的省(市)进行调研考察,并对海淀区、通州区进行实地调研,汲取上述地区在该领域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于2月5日召开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项目建设,并对首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构筑“四大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积极建立由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和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室构成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通过搭建“综合性、一站式、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提供现场与预约服务、人工与智能服务、指引与受理服务等多种服务,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理公共法律服务“所有事”。力争于2018年全市各区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全市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室建设完成80%,2019年实现首都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

二是建设多功能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以“互联网+法律服务”为总体思路,综合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有效整合法治宣传、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数据资源。打造由一个门户网站、一个数据中心、一个业务协同综合调度平台、三个支撑系统(公共法律服务分析研判系统、运行监督与效能评估系统、公共法律服务业务管理系统)构成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律事务咨询、法律服务指引、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与司法行政案例查询、信用信息公开等全流程、全天候、全地域的高效法律服务。

三是建设便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依托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全市高度集中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组建由经验丰富的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设置话务坐席,实行服务需求统一受理,提供包括信息查询、业务咨询、电话预约、投诉受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满足群众在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法律服务需求,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成为普及法律知识、方便群众办事、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了解社情民意的综合平台。

四是建设社会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平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建设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群众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库,为特定群体、特定机构、特定事项,研发、定制法律服务项目,满足社会不同群体、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三、实施“六大民生工程”,满足群众服务需求

一是推进法治宣传育民工程建设。坚持把普法和守法作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普法服务全面进驻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覆盖全市所有区域和所有目标人群,圆满完成“七五”普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重点对象普法覆盖率、法治宣传村居入户率、知晓率均达到100%,以通过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养成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是推进法律服务利民工程建设。引导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各类法律服务全面进驻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为基层组织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为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法律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使全民享受到均等普惠、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

三是推进人民调解为民工程建设。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发挥覆盖全市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综合优势,健全完善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基层司法所、各类人民调解衔接互动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确保首都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推进矫正帮教安民工程建设。深入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建立健全非监禁刑刑罚执行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北京模式”,充分发挥矫正帮教的安民保障作用,切实落实治本安全观,深入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教育矫治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五是推进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建设。以法律援助范围、质量、保障为着力点,强化和完善城乡均等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不断扩大全市法律援助覆盖面,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重点加强军人军属、农民工、老年人、社会救助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深化便民利民举措,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惠民扶助作用。

六是推进视频会见便民工程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远程亲情视频会见、视频帮教系统对全市所有监狱、教育矫治场所和各区司法局、司法所全覆盖,让路途远、行动不便、经济困难的服刑人员和强制戒毒人员的直系亲属就近满足会见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视频会见的便民济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