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促建美丽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凤城镇凤凰村村民杨老伯走进自家厨房,扭开沼气开关,立即“嘭”的一声喷出一股蓝色的火苗。他得意地说:“我们用沼气,就像城里人用煤气一样方便。”
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建设工程,连续14年将农村沼气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14年底,全区累计建设沼气池406万座,入户率达50.75%,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862处;建设小型沼气工程2296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75处;建成乡村沼气服务网点6663个、县级沼气服务站81个、市级沼气服务总站4个,沼气从业人员达到1.52万人,服务250多万户农民,受益人口达到2000多万。
沼气池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广西农村能源问题,确保了农民不再进山砍树,而且带动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出了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农村发展路径,成为美丽广西建设的重要抓手。
换来“山清水秀生态美”
在广西农村,“煮饭就要烧柴,烧柴就要砍树”曾经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魔咒”,许多珍贵乡土树种,特别是杂木林遭到普遍破坏。树少了、林稀了,有些山变秃了,广西各地村民看着家园生态环境变差,都急在心头。
10多年前,广西在全区推广沼气池建设,农村煮饭开始不再砍树烧柴,“炊烟袅袅”的村景逐渐成为往事。
在凤凰村,过去村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砍柴,脆弱的喀斯特森林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石漠化,水土流失了,旱涝灾害频繁了。现在,凤凰村440个农户兴建了512座沼气池。村里的猪粪、鸡粪、牛粪、马粪全部集入沼气池,发酵出的沼气用来烧饭、烧水、炒菜和照明,沼液则成为农村自产的有机肥。“砍柴”这种曾经不可或缺的日常农活已消失了。目前的凤凰村森林恢复,山坡变绿,生态环境优美。
凤山县属大石山区,石山占70%的国土面积,农村普遍发展沼气后,沼气池数量已达31725座,沼气池入户率82%,98.74%适宜建池的农户都建池了。凤山的石山坡恢复了青绿,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
广西各地农村都是类似的情况。农村用上沼气后,保住了树木,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村庄更美了。根据2011年石漠化监测结果,全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比2005年第一次监测减少679万亩,净减19%,占全国同期石漠化减少总面积的47%,是8个石漠化省(区)中石漠化面积减少最多的省(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黄显阳说:“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满足3-5口人家庭做饭、照明需要,每年可节约木柴5吨左右,相当于保护3-4亩森林。”据测算,广西全区400多万座户用沼气池每年沼气生产量为15.5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20多万吨标准煤,节约薪材近500万吨,保护森林面积近千万亩。农村沼气推广使用换来了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生态品牌。
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过去,广西农村地区柴草乱堆、垃圾乱丢,猪粪牛粪遍地,房前屋后污水横流。下乡进村的干部常常调侃:“走到哪踩到哪,踩到哪臭到哪。”提起农村人居环境,人们不免摇头皱眉。
针对这种情况,广西以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和改庭院等配套建设,对粪便、秸秆、有机垃圾等农村主要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力争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山区,过去因森林砍伐量长期大于生长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从1983年起,恭城县10任县委书记、8任县长,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不懈狠抓沼气池建设,推动生态建设,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6.87万座,沼气入户率89.6%;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提高到了77%。《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矮寨村、平安乡黄岭村,只见满山葱翠,山脚下一排排小别墅错落有致,村中曲径通幽,流水潺潺,清澈的池塘围满垂柳……恭城的乡村已成为我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典范。
钦州市浦北县积极发展户用沼气,推广8-10立方米的圆筒形水压式自动排渣沼气池型,沼气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全县沼气池总数达31998个,使用率达96%,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浦北县北通镇平坡村铺儿屯村民陈有春说:“用上沼气前,烧柴做饭弄得满屋乌烟瘴气,白墙都被熏黑;猪粪、牛粪就堆在圈舍里,卫生条件差。用上沼气后,我们做饭既方便又卫生,厕所和猪圈的粪便直接用水冲进沼气池,院子里没有臭味了,空气清新了。”
发展沼气的生态效益是显著的。广西通过建沼气池有效利用农业废料、生活污水,变废为宝,改善了养殖环境,降低了疫病发生率,促进了生态养殖业大发展。同时,使用无公害沼肥,就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也培养和改善了地力,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促进了高效种植业发展。
据统计,广西建设的沼气池每年大约能处理粪污等有机垃圾7900万吨,减少甲烷排放5.2万吨,沼液沼渣的利用还可减少20%以上的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沼气池建设一举多得,尤其是极大减轻了农村日常劳动强度,彻底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受到广西各地农民的欢迎。
搭起绿色低碳经济纽带
农村沼气上联养殖业,下促种植业。广西各地不仅把沼气池建设当作清洁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把它作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来推动。
自20世纪80年代起,恭城瑶族自治县就走出了一条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以水果为重点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路子,被称为“恭城模式”。广西各地也积极探索,创出了 “猪-沼-果(菜、稻、桑、蔗、林、鱼、酒)”等模式,推广了“养殖-沼气-种植”“种植(秸秆)-沼气-种植”“养殖-沼气-药材”等综合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绿色低碳经济在广西各地显示出强劲的活力,涌现了一批沼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村。
玉林市北流市甘村绿色能源生态示范园建有600立方米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沼液滴管喷施系统和沼渣有机肥生产线,每年可处理1000吨生活有机垃圾,基本可以消化处理一个行政村5000人的生活有机垃圾;年产沼气3万多立方米,可解决甘村独石、双塘组120户700多名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年产沼液3860吨,沼渣162吨,可为1500亩种植示范基地提供充足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赖文安算了一笔账:建一座家庭沼气池约需投资1300元,利用这座沼气池农户每年可省燃料和电费约1000元,减少化肥用量节支约200元,养畜增效和种植业增效300元以上。这样,一座家庭沼气池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在1500元左右。因此,每兴建一座沼气池,就是新增一个绿色经济和增收致富项目。
广西农村户用沼气池每年因利用沼肥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可实现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为农民增收节支近60亿元。农村沼气建设成为广西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转型升级助推美丽广西
当前的广西,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出现空心化,各地家庭生猪养殖越来越少,这导致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户用沼气池缺乏原料。
怎么办?广西各地不断探索创新,新的沼气利用模式不断涌现,沼气池建设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依然在农村能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迸发出独特的魅力。
沼气利用的老典型恭城县率先进行了探索,推行了“全托管”模式:农家户用沼气池全权委托沼气服务公司管理,公司负责沼气池的进料、出料和日常维护,确保农户生活用能,农户按用气数量实行缴费消费。沼气服务公司从规模养殖场以较低价格购买牲畜粪便作为沼气原料,既保证了沼气发酵原料的充足供应,又解决了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沼液沼渣由公司处理为肥料成品,为规模种植场和种植大户提供生物有机肥料,降低了各方的运营成本。这样,恭城县建立了“规模化养殖+公司化沼气全托管+集约化种植”的全新循环经济模式。
玉林市容县在沼气建设实践中打造了“小区物业化管理服务模式”。沼气技术员自筹部分资金,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小区,每个农户都安装智能流量计,实行沼气有偿使用,沼肥集中处理、有偿供应使用。村民们很满意这种物业化、市场化的沼气管理服务,认为这一做法使沼气利用变得可持续了,也更便利了。
不仅经营管理机制转变,沼气池型也革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扶贫工作队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弄杂村弄杂屯引进一种新型便携式组装沼气池。这种沼气池不需要在地下挖土方搭建池体,可以拆卸移动再安装,进料和维护简单方便,老人、小孩也可以轻松操作,因此在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的“空巢农村”很受欢迎。
黄显阳说:“农村沼气建设关键是要市场化、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跳出就能源抓沼气的思维模式,把沼气作为农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结合的纽带,扩大沼气生态循环链,延长沼气生态产业链,促进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一步,广西沼气建设将更加注重质量,努力由过去的户用沼气为主向户用沼气、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并重转变,由单纯用气向气、渣、液综合利用转变,由单纯的硬件建设向运行机制创新转变,由组建行政专管队伍向引进市场化公司转变,继续探索推广效果更好的沼气建设新模式,不断丰富沼气建设内涵、拓展沼气功能,使广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发挥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