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匠人:黝黑的脸换来沙漠的绿

21.11.2017  09:25
  11月,时值秋末冬初,走进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长流水项目区,昔日苍黄一色、茫茫一片、流沙滚滚的不毛之地,如今大片已在早先种下的草木之下繁盛起来,一片片麦草方格,成为当地农民治理生态环境的历史见证。一丛丛柠条、沙棘、花棒在漫漫黄沙上迎风摇曳,好像和人招手致意。
  近日,记者驱车进入大漠深处,眼前一片忙碌景象。一些坚实的背影在最前线与风沙搏击,挥锹、撒麦草、扎方格……治沙项目区的建设者们依靠在沙漠里铺麦草方格的技术治理了沙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这些为治沙付出艰辛的身影,让生命之色浸染在黄沙之中,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重大转变,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黑林村55岁的李占芳,从2008年开始,每年3月至11月都在做同一件事——在沙漠里扎麦草方格。天不亮就起床,吃完早饭,带上一天的干粮来到沙漠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头上包着花头巾,脚穿布鞋,全身包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这是治沙女工的“标配”。
  “以前只要刮起大风,便是漫天黄沙,眼睛都睁不开,家里窗户都关起来,家具上还是会有一层沙子。”一直生活在这里的李占芳回忆起以前的生活仍记忆犹新。
  “这些年好多了,通过防沙治沙,风沙天气少了,雨水多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这几年坚持扎麦草方格,收入也不错,去年12月份买了套新楼房,今年刚装修好。”李占芳脸上洋溢着喜悦。
  站在风沙线上,艳阳高照,眼前是麦草织就的“风墙”。不远处的沙丘上,扎麦草方格的工人们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女工铺麦草,男工挥铁锹,分工合作,技术娴熟。记者拉近镜头时发现,治沙工人们都有一张黝黑的脸。只要看上一眼,就知道他们是常年与沙共“舞”的人,黝黑的脸就是他们的标签。
  男工解志恒和妻子赵翠莲,参加治沙工作也有6年了。沙海里,赵翠莲抱着一捆麦草铺方格,解志恒拿着铁锹不停“挥舞”,将其置于铺草料中间,用力插下去,草两端翘起,直立在了沙面上,再用工具壅沙掩埋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
  “麦草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只露出20厘米到25厘米的头来,就可以完成一个麦草方格。”解志恒在告诉记者如何制作麦草方格时,手里的活儿也没停下来。
  下午,大家开始休息,这是他们一天最开心的时候。赵翠莲拿出4个苹果,解志恒拿出干粮,邀请记者一起分享,欢声笑语不断。
  赵翠莲告诉记者,夏天气温达到38度的时候也扎草方格,头上是太阳,脚下是高温的沙漠,脚底陷进沙漠里,走路也很费劲。休息时,沙子会刮进水里和饭里,也就和着一起吃了。
  “你们是怎么计算工资的?”“扎一个草格子一毛六,多劳多得啊,两人一组,每天能扎4亩左右,草方格扎得越多,我们工资就高,这些收入加起来,年收入差不多6万多元。”交谈中赵翠莲说,草方格扎成后,还会在里面撒草籽,栽种柠条、花棒、沙枣树等沙生植物。虽然治沙很艰辛,但是他们干着舒坦,看到自己用汗水换来的一片片绿色,心里头很甜,回家吃饭香,睡觉也香。
  说到这赵翠莲笑了,眼神里流露着不用言说的自豪和喜悦……
  天渐冷,经过短暂休息后,工人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扎草方格。
  每年从春到秋,扎草方格、播种柠条、抚育平茬,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代接一代人地坚守着。
  苦心人,天不负。执着坚守换来的效果日益显现,周边的村庄和土地得到保护。一把铁锹,一捆麦草,一片草方格,治沙工人们以汗水耕耘、热血浇灌,实现了沙漠到绿洲的嬗变。
  “人不治沙,沙子就害人。扎草方格固沙关键在于扎草方格的人认真负责,一定要把麦草或者稻草扎进沙丘中,否则会被风沙吹走。”市林业生态建设局局长刘宏阳说,正是靠着这种笑傲沙海、不屈不挠的精神,从2013年到现在,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长流水项目区完成防沙体系26.8万亩,植被平均覆盖率达到30%左右。在每年为期8个月的治沙期内,每天有500余名治沙工人扎草方格和种植沙生植物,在保卫沙海绿洲的征程中绘就了一幅壮美画卷。
  对于治沙,工人解志恒信念坚定:“既然我来到这沙漠里了,就会一直把治沙工作做下去,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拿出我们中卫人治沙的精神,让沙漠披上绿装,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这是一位治沙匠人的坚持,也是匠心的坚守。
  坚守治沙匠人心,播绿生金战黄沙。一个又一个治沙人被阳光染黑了皮肤,他们黝黑的脸,染绿了万亩荒漠。风沙在他们脸上刻下的道道印痕,就是他们防沙治沙的“勋章”。
西藏自治区林业工作扫描
将“绿色”送至雪域高原最后一公里 ——我区林业工作林业网
内蒙古治沙:绿了生态,鼓了钱袋
  初秋的浑善达克沙地,林业网
防治荒漠化,沙产业凸显大希望
  2017年是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召开40周年。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