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河边梦想家”团队:用脚步感受土地的脉搏

27.05.2021  12:42

本网讯  在5月14日-5月17日举行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线下终审决赛中,人文与发展学院“河边梦想家”团队凭借《故地新颜,脱贫奇迹——一个西南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的“蜕变”》荣获全国一等奖。

河边梦想家”团队由李小云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和媒体传播系、发展管理系的本科生组成,成员有陈玮萱、宋艳伶、郑添禄、刘奇文、张怡然、韩国天、陈瑜、王洁、王泽恒。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他们于一月来到云南省河边村,用脚步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用笔记录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记者见到他们,对他们的调研和参赛历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创作以学生视角讲述脱贫攻坚故事的作品

在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参赛时,他们坦言,此前调研所积攒的许多资料为参赛打下了深厚基础。恰逢建党一百周年,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料,展现实践成果,传播河边村的美丽故事,他们抓住社会实践的红色专项赛道参赛机会,以实践的见证者、参与者、记录者和接力人的身份,讲述河边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借助河边村一个小村庄的发展呈现覆盖全国的伟大脱贫攻坚事业。

而当被问到比赛时遇到过什么困难时,团队成员们笑言,稿子和PPT的反复修改是“难关”之最。在整个调研和比赛过程中,团队们得到了李小云老师、侯玉峰老师、徐进老师、范大年老师等大力帮助和校团委给予的支持。“我们比赛的成功,离不开队员、老师和团委的集体努力。”可以说,团队的成功是团队成员、老师、校团委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

选择河边村——继“”开“”,不负厚望

为什么会选择河边村?

团队成员们说,他们的选择与李小云老师息息相关。他们还记得李小云老师在去河边村时,曾痛心疾首地说道,他在扶贫实践中从未真正见过这样贫穷的村庄。正是这样的感受将李小云老师留在了河边村,而李小云老师“不脱贫不出村”的誓言也令他们为之震撼。

河边村的特殊性和李小云老师的经历是选择河边村作为调研地点的重要原因。

河边梦想家”——一语双关,承载美好祝愿

关于团队名字“河边梦想家”,成员们说他们最初的灵感来自《梦想改造家》——一档通过改造旧屋,为原房主的生活带来新气象的节目。河边村的老房子没有窗户的,李小云老师在利用扶贫资金进行建设时说过要给每家每户的房子都装上窗户,让阳光照进他们的生活。因此他们想到,新房子就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河边村民今后能实现更多关于未来的梦想。

此外,梦想家的双层含义在于,一方面,“梦想家”中的“”可以理解为河边村的房子,旧貌换新颜。另一方面,“梦想家”作为一个概念,又可以代表无数像“河边村村民”一样,在脱贫攻坚中满怀希望、踏实肯干、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

与村民和河边村的故事

在河边村调研的经历是团队成员们感悟最多的话题。

在河边村调研过程中,村民们给予他们大力支持。不管是日常调研、逢年过节还是参加比赛,村民们都友善热情,积极配合。

在调研过程中,也不乏遇到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比如河边村的老挝人哑女,生活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比如5岁的小孩子德德,尽管年龄还小却和团队成员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又比如机缘巧合下认识的弟弟飏飏......

成员们在河边村调研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河边村的纯朴生活之中,河边村美丽的人、事都编织成美好的回忆,使团队成员们难以忘怀。

困难与挑战,使命与担当

说起脱贫实践,团队成员们认为,河边村脱贫过程中最首要且关键的困难就是村民的信任问题。而李小云老师用整整6年踏实勤恳的驻村考察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

在脱贫历程中,另一大困难在于如何带他们走出“贫困陷阱”。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不断增加农户的实际支出,致使相当多的农户依靠债条维持消费;另一方面,现代性的福利要素如教育、医疗等又继续构成农户的刚性支出内容,加上农户传统的支出......种种支出使得河边村农户陷入了“低收入、高支出、高债务”的“三重性”贫困陷阱。再加上村庄本身闭塞的环境、不完备的基础设施、难以提高的教育水平......众多因素拖累之下,村庄被拽入贫困的泥沼,陷入贫困的陷阱。

而李小云老师的调研发现,河边村的贫困并非源于村民的懒惰。高支出、低收入的结构性贫困陷阱才是贫困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他们走出了脱贫第一步——“安居”。李小云老师带领团队帮助村民们盖新房、建新家,为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随后,村民们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出的雨林鸡蛋、雨林蜂蜜、冬瓜猪、罗非鱼等特色农产品顺利成为河边瑶寨的特色名片。在此基础之上,吸引青年回乡创业,成立雨林瑶家合作社,给予青年发光发热的舞台,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发挥教育扶贫的先导性作用,河边村成立云南省第一家村级儿童活动中心,教会瑶族孩子们普通话,为他们未来走出大山、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做准备。

在李小云老师及团队努力下,河边村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用6年时间使产业状况、人居环境、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与乡村治理能力等多方面脱胎换骨,真正实现“旧貌换新颜”。如今的河边村已成为集旅游、小型会议以及教育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新业态产业村。

开车驶入河边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且各具特色的瑶族杆栏式建筑、完善且维护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村里不仅公共卫生状况良好,还铺设了多条景观道,并种植了热带果树和花卉,在道路两旁实现全面绿化。这些措施都使得河边村摇身一变,成为了明亮的“植物王国”。更值得一提的是,河边村在发展新业态的同时也兼顾了传统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发展,“双管齐下”,使河边村即使在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时,也能表现出不可思议的 “韧性”与活力,有效防止了规模性返贫,实现了脱贫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虽然河边村只是脱贫攻坚战中无数村庄的一个缩影,但“河边实验”却在中国反贫困的历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尽管河边村不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性质,但“河边实验”为同样身陷贫困陷阱的村庄提供了经验与启发以及机制与框架方面的参考。

在谈到脱贫攻坚的责任时,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我们青年人一定要积极奉献、勇于担当。尤其是作为农科学子,更要在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历程中脚踏实地,将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彰显我们的人文情怀。

采访在思绪翩翩中结束。我们向“河边梦想家”团队以及无数致力于脱贫攻坚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与实践中赓续脱贫攻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