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 主讲“如何用好中国的巨额储蓄”
4月2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58期)举行。本期沙龙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担任主讲嘉宾,主题为“美丽的烦恼:如何用好中国的巨额储蓄”。本期沙龙由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担任主持人。
首先,姚洋分析了中国巨额外汇储蓄的来源,认为很多经济问题的原因都是因为我国储蓄太多。中国的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导致了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蓄。导致中国出口飞速增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外贸显著增长,短7年间我国出口翻了6倍。二是我国进行人口双转型,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处于巅峰时期;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的转型导致我国拥有了大量的劳动力。虽然劳动力数量充足导致出口增加,但是也导致了国内劳动力工资上涨过慢、企业收入增加以至于企业储蓄上涨。我国高收入者的高储蓄导致了我国居民部门的总储蓄也非常高。此外,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具有黏性,压低了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压低公司,抬高贸易部门的利润,导致储蓄的增加。以上这些因素一起导致了我国现在的巨额储蓄。
之后姚洋提出了几个巨额储蓄带来的问题,首先是资产价格的泡沫,由于投机的因素,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中资产价格泡沫非常多。其次是资产价格的高企对于财产不平等具有加速作用,造成财产过度集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最后,姚洋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使用好我国的巨额储蓄,主要方法是用时间换取腾挪的空间,把货币问题往后推。一是用经济增长来稀释货币;二是采取更加有效的投资,提高资产收益;三是把成本转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通过政府发债,向民众预消费,减少储蓄,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建设当中。
在提问环节中,姚洋和参会者就资本外流的定义,货币灭失的方法以及我们提前消费对子孙后代是否负责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赵锡军教授对演讲做了点评。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领袖”“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货币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紧跟国际前沿、拓宽理论视野、深化研究协作,为推动“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