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峪村:打响平北抗战第一枪
?抗战老兵程继坦是当年沙峪战斗的见证者。那场战斗过后,他便参加了八路军,辗转平北群山,与敌战斗。图为91岁高龄的程继坦对着镜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实习记者 褚英硕/摄
在怀柔区渤海镇境内,慕田峪长城以西6公里处,有一座村庄——沙峪村。沙峪村坐落在盆地之上,处于四周浅山的怀抱之中。在交通并不发达的过去,从沙峪村到怀柔县城的必经之路,就是位于村东南的下河套。路的两侧是浅山,路北是东山嘴,路南是南架坡。77年前,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沙峪战斗,打响了平北抗日的第一枪,也点燃了平北抗日的烽火。
初战告捷 全歼板垣师团中队
时隔77年后,记者来到沙峪村,重温了那段血与火铸就的抗战历史。在沙峪村一座种满栗树、红果树的小院中,记者见到91岁高龄的程继坦。1938年,年仅14岁的程继坦见证了沙峪战斗的过程。
1938年6月10日,程继坦正在村公所的大门口玩。10时,伪保长通知大家,西边来了八路军。“这是八路军第一次到我们这儿。”不一会儿,程继坦就看到一群穿着灰军装和草鞋的战士进了村。这支队伍正是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是宋时轮,政委是邓华。
第二天凌晨,邓华支队在沙峪村拿下伪警察所,捉到3个特务,得知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的一个中队正朝着沙峪方向行进,企图支援四海守敌。日军迎头而来,使四纵队东进受阻,邓华政委决定利用沙峪村的有利地势打一场伏击战。
11时,隐蔽在东山嘴与南架坡上的八路军战士,看到一队日军从下河套由东向西疾速而来。当日军完全进入八路军埋伏圈时,从南架坡上传来了第一声枪响,八路军战士随即向敌人猛烈开火。躲在沙峪村内的程继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密集的机枪、步枪枪声和手榴弹的炸响。
后来,八路军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机枪的掩护下向敌人冲杀过去,展开激烈的肉搏战,但是由于敌人的武器装备更先进,八路军两次冲锋均未成功。邓华下令改变战术,利用山上的掩体,集中特等射手狙击日寇。
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八路军四纵队虽然伤亡209人,但是全歼日军一个中队120余人。
军民联手 救下重伤参谋长
在战斗过程中,八路军四纵队参谋长李钟奇受了重伤,被村里的两个小伙子救下山来。这两个人就是杨广瑞和孙保代。如今,两位老人都已故去,但杨广瑞的儿子杨丙才从小就常听父亲讲述自己救助李钟奇的经历。
根据父亲生前的讲述,杨丙才给记者讲述了那段历史。当年,杨广瑞的家与战场相隔只有200多米。6月11日下午,两名操着南方口音、满脸是血的战士来到杨广瑞家要水喝。喝完水,两名战士请杨广瑞和邻居孙保代将门板卸下来,跟他们一起去东边抬伤员。四个人一路小跑来到战场上,看到了战士们死伤一片的惨烈景象。
随后,杨广瑞和孙保代将胸部中弹的李钟奇用门板抬到了村西的包扎所。受了重伤的李钟奇呼吸微弱,杨广瑞又赶忙将稍作包扎的李钟奇连夜送到了位于延庆县四海镇的战区医院。杨广瑞和孙保代提着煤油灯,走了10多个小时的山路,凌晨两三点钟才到达战区医院。医院的同志记下了杨广瑞和孙保代二人的名字。
不仅是杨广瑞,其他村民也自发地支援八路军。有的为战士带路、烧水、送饭,有的主动摘下自家门板,拿出捆柴用的绳子,从战场上抢救伤员,就连牺牲的八路军战士的遗体也是村民们帮着掩埋的。
星火燎原 留下军民鱼水情
沙峪战斗的胜利,保证了八路军四纵队主力顺利通过怀柔地区到达冀东。这场战斗使八路军士气大振,也使处在日本侵略者黑暗统治下的平北人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八路军是真诚抗日的队伍。这场战役在平北百姓的心中种下了抗战的火种,更多青年人加入了共产党。
抗战胜利20年后,时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的李钟奇少将,专程回到沙峪村,悼念在这里英勇献身的战友,并立下了一块纪念碑。他还找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杨广瑞。在杨广瑞儿子杨丙才的印象中,这位正直朴素的老将军每年都要接上杨广瑞到北京住上几天,回忆抗战经历。李钟奇将军与杨广瑞的这份情谊,也在村民中传为“军民深深鱼水情,将军不忘救命恩”的佳话。
如今,距离沙峪战斗结束已经77年。李钟奇将军立下的纪念碑,1987年改建成了一座15米高的大理石碑。象牙白色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山间的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庄重而肃穆。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走近纪念碑,映入眼帘的是纪念碑正面写着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记述了沙峪战斗中八路军四纵队与日本鬼子殊死战斗的事迹。
站在纪念碑前,望向南边的南架坡当年的战斗地点,回想着老人讲述的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战斗,耳边似乎还回响着战士们冲锋杀敌的呐喊声和枪炮声……
?掩映在松柏间的沙峪抗日纪念碑。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