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公布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十五年保持双减少
21.06.2016 16:12
本文来源: 林业网
中国林业网6月21日讯 6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公布全区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60.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1.50%;沙化土地总面积为40.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4.48%;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地面积的14.71%。
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区荒漠化土地比2009年减少41.69万公顷,沙化土地比2009年减少34.32万公顷,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全区近8000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1.1亿吨。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逆转态势,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重大转变,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长191公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5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间隔长350公里,宽3-10公里绿色防风固沙林带。草原牧区大部分天然草原植被正在恢复之中,植被盖度、牧草高度持续提高,草原生态状况逐步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在逐步减少、流失程度在减轻,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通过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工作,全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沙区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多年来,全区牲畜头数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粮食产量达到并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同时为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全区各地充分利用沙区独特的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有力带动了沙区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本次监测结果表明,全区生态状况整体继续向好,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各类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局部恶化的趋势不同程度依然存在。仍然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资金投入不足和生态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全区生态系统潜在的脆弱性、反复性和不稳定性,也决定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将继续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为保障,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综合治理,努力构建沙区生态安全体系,改善沙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沙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
本文来源: 林业网
21.06.2016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