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芷澧兰

16.11.2015  17:38

来源:北京日报 2015-11-16 任敏

  “沅有芷兮澧有兰”,屈原笔下沅澧两岸的芳草,被后人用来比喻高尚纯洁的人。矣晓沅的名字就取自于此,父母期望病痛缠身的儿子,能如沅芷澧兰一般顽强。

  晓沅小时候,虎头虎脑,爱跑,爱笑,那时他还叫矣典。

  小矣典的快乐在6岁那年戛然而止。他突发高烧,多日不退,后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侵蚀人体关节且无法治愈的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自那以后,矣典的生活慢下来,不能奔跑,不能跳跃,甚至不能下蹲。

  11岁那年,矣典遭遇了更大的不幸。因为长期服用激素药物,免疫力下降,小小的水痘就差点终结矣典的生命。他不仅身上出水痘,食道、肺部也长了水痘,连咽水都困难,还并发重症肺炎,出现心衰、呼吸衰竭等症状。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多月,矣典虽保住了生命,但股骨头坏死,双腿萎缩,他再也无法站立。

  父母虽伤心,但并未绝望。他们给儿子改名为“晓沅”,鼓励他勇敢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晓沅也如父母所愿。不能活动,那就安心看书,他成了学霸,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中考考入玉溪一中,高考更是以云南省理科第16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双下肢残疾学生。

  疾病对晓沅身体的侵蚀并未停止。他的身体仿佛成了生锈的机器,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颈椎、手肘、手腕,数十个关节严重变形,连转头、抬手、弯腰都十分困难。

  妈妈只好陪晓沅上大学,充当他的“拐杖”。在不能用轮椅的地方,晓沅挪脚、起身、半蹲,妈妈紧贴着他的后背,双臂环抱,帮他“行走”。

  生活上的不便,这对母子并不担心,学习上的困难,可让晓沅着了急。

  晓沅考上的是清华计算机系,这里多是编程高手。可晓沅别说编程,连C语言、C++都没听说过。大一期中考试,晓沅第一次尝到了挂科的滋味,这让他十分崩溃。

  怎么办?努力学!晓沅一门心思要把成绩赶上去。

  喜欢计算机的孩子打字都快,可晓沅手掌短小,手指变形,无法伸直,犹如蜷曲的枯枝,他只能靠两根无名指打字。他硬是每天练习两个小时,在三周内跟上了别人的打字速度,还学会了盲打。物理挂科,他拿出备战高考的劲头,刷题、背公式、归纳知识点,请教同学老师,终于在期末考试以超过90分的成绩“逆袭”成功。

  也许是因为难以行动,晓沅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专业课程,他逐渐成了编程高手。专业课上,晓沅开发的一款动漫搜索引擎,既能搜资料,又能搜图,深得老师同学好评。他还和同学们通力合作,用5天的时间攒出了一个CPU(中央处理器)。他的专业课成绩排名也迅速攀升至年级前列。

  别看晓沅学编程,他的偶像可不是IT人士,而是史铁生——一位坐着轮椅的作家。

  行动受限,但思想不受限。晓沅初中时就曾创作小说《第一片落叶》,以记录缤纷多彩的中学生活。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作家,写出启迪新知的作品,在他看来,技术只是工具;思想才是永动机。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2013年清明,一部展现云南腾冲中国远征军国殇墓园的电视节目震撼了晓沅,他为家乡的忠魂骄傲。晓沅要去看看这些先烈,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晓沅一手组建了“中国远征军战斗遗址考察支队”,奔赴腾冲寻找远征军的故事。为了节省资金,他放弃了坐飞机,和大家一样,每天乘车颠簸六七个小时,转战云南各地;他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登上了松山,考察当年的战斗遗址……

  六天,1500公里,晓沅和同学们完成了8000字的考察笔记,并摄制了20分钟的纪录片。“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今天的和平,如我一样的残疾人才能安心地读书。”晓沅说着,声音有些颤抖。

  文理兼通,也激发了晓沅的想象力,在他手中,冰冷的程序和温暖的文字完美结合。大三时,晓沅参与了“计算机自动集句作诗”科研项目,他和同伴合作建成一个收录30多万首古诗的数据库,并将闻一多、朱光潜等人的古诗词韵律理论与算法结合,构建出古诗用词的联想网络。

  以此为基础,晓沅他们还开发出一款会作诗的APP——“诗意”,输入“折柳”“明月”等意象,软件就能一键成诗。“这比七步成诗快多了!”用过软件的同学称赞着晓沅的创意。

  前不久,晓沅作为计算机系惟一候选人登上了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的答辩台,角逐清华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坐在轮椅上的晓沅虽只有1.2米高,但他自信、乐观,宛如沅芷澧兰,卓尔不群。

  这个轮椅上的年轻人,还有更大的梦想,他期待着能在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和输入法等领域有所建树,开发出实用的工具,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幸福地生活。

编辑:苑苑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