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减排达30%

10.12.2015  16:39

 环保部解析红警措施成效

  从12月5日起,受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转差,大范围出现重污染天气。北京及河北邢台、辛集、定州等地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尤其是北京,采取了企业停限产、机动车单双号、中小学停课等措施。

  这些措施效果如何?环保部迅速组织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十几家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组成专家组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专家认为,北京采取预警措施后,污染物平均减排比例达30%左右。

 成因 高排放低风速高湿度

  专家认为,本次重污染过程是不利气象条件与多种污染源排放共同作用,导致污染物大量积累而形成的。从气象因素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近日处于不利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从风速风向上看,区域风速约为1米/秒左右,且无明显风向,小于北京市冬季3米/秒左右的年均风速。

  从混合层高度来看,北京市日常混合层高度约为1000米至1500米,7日大气混合层约在400米左右,大大压缩污染物扩散空间。从相对湿度上来看,60%的相对湿度明显高于北京市冬季40%的平均相对湿度。总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大,加上低风速、低混合层高度以及相对较高湿度的不利气象条件,使得污染物快速累积,促进了此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形成。

  来源 机动车排第二

  专家认为,从污染物的排放来源上看,本次重污染过程中污染物来源按贡献依次是:燃煤、机动车、工业源、扬尘和其它污染物。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介绍,分析发现,7日夜间至8日上午,燃煤源及二次源贡献较前日明显增大,扬尘源及工业源贡献上升。受7日夜间机动车用量减少及8日上午应急措施的影响,机动车贡献较6日有大幅下降,由32%下降至7%左右,说明应急减排措施对于降低机动车源贡献作用明显。

  “从数据看,在北京市采取预警措施之后,污染物平均减排比例是30%左右,若没有采取这些措施,PM2.5的浓度将会比现在升高10%左右。”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程水源说,“同时,对PM2.5的监测也表明,与机动车排放相关的硝酸盐含量的增长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数据显示,北京市启动红色预警后,应急措施对空气污染加重趋势的减缓有明显效果。

  对于燃煤排放贡献增大的情况,柴发合说,目前北京冬季燃煤来源主要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使用的大量散煤、中小锅炉等。这是冬季居民取暖的必要手段,要解决很不容易。“从长远治污来看,随着城市污染治理的精细化,减排空间进一步压缩,北京地区农村散煤燃烧的治理对于大气治污减排将愈发重要。”来自北京大学的环境专家表示。

  建议 雾霾前24小时预警是关键

  专家们认为,重污染过程形成后,仅凭单个城市的减排措施很难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实施区域内统一协调的防控措施,在联防联控的同时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城市应急减排,可以有效地降低局地污染源排放。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表示,此次北京的重污染主要以本地排放来源为主,占到六七成。这种情况下,应急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污染物浓度最高值出现的越极端,应急减排发挥的效果也就越大。“后续应继续加强应急控制,雾霾来临前的24小时是应急措施取得效果的关键期,应对措施还需再提前。”他建议。

  “各地要真正做好控制燃煤的事情,包括高架源和量大面广的低架源,特别是原煤散烧,也可以让一些重污染行业在冬季扩散条件不好的时候进入检修状态。在不可避免遇到空气重污染的情况时,要做到早预测、早预警,尽早采取措施。”柴发合说。(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航)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