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成功举办“国际汉学翻译家大会”
2014年11月1日上午9点,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国际汉学翻译家大会”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开幕式。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先生主持开幕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全国社科规划办副主任赵川东、原副主任杨庆存,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及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中国等13个国家的汉学翻译家、研究者共9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会议现场
袁行霈在开幕词中回顾了自16世纪以来各国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介绍了中国文化典籍的历程,指出经过几代翻译家的努力,许多中国的典籍和传统文化的研究著作已经翻译成外文,有的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跟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相比,这还只是一小部分,有些重要典籍还没有外译本。对已经翻译过的典籍进行重译,空间仍然很大。随着出土文献的陆续问世,以及一些罕见善本的公开,大量古籍新校注本的出版,为典籍的翻译提供了许多新的参考,古代典籍的翻译有必要跟上学术的发展,呈现新的面貌。此外,中国当代的一些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也需要译成外文,以帮助外国了解中国学术的现状。袁行霈认为,中国典籍的外译是十分艰巨的,不仅要精通中外双方的语言,还要谙熟中外的文化。翻译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翻译出来的文本就是研究成果,其中研究的过程也包含着翻译工作。袁行霈在发言中还总结了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成立以来的成绩,展望了汉学的新局面,概括了汉学研究的多种可能性,表达了对于世界各国汉学学者的热切期盼和欢迎。
李岩松代表北京大学向远道而来的汉学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沟通语言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翻译为中外学者学术对话的深入进行提供了可能,例如袁行霈教授《中华文明史》的外译,向西方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对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他希望各国汉学翻译家利用这次会议的平台,交流心得,砥砺共进,共同推进汉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吴尚之代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他指出,汉学翻译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一方面需要我们热情拥抱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需要让世界对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产生客观而理性的认识,让世界通过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看到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未来走向。
马箭飞代表国家汉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他指出,翻译工作非常艰苦,但它却是沟通不同文明、交流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心灵沟通的伟大事业。在某种情况下,翻译比原创更加重要。通过翻译,各国文化才能更好地交流。孔子学院作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机构,对汉学翻译历来非常看重,也积极尝试通过支持各类学术活动,推动汉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他感谢各国汉学家长期以来对孔子学院各项工作的支持,赞赏各国汉学翻译家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动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大会共收到论文和摘要42篇,主要围绕两大类作品的翻译问题展开讨论,一类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如:《诗经》《孟子》《中庸》《新五代史》《老子》《庄子》《朱子语类》《红楼梦》等,对其中历史典故、方言词、色彩词等翻译难点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特别关注《诗经》《老子》等具有多种阐释系统的经典文献在翻译中面临的问题。第二类是近代以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余嘉锡先生目录学著作,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几位先生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等等,重点讨论了其中学术术语翻译的规范化问题。此外,不少学者对俄罗斯、意大利、德国、塞尔维亚、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汉学翻译传统进行了梳理,对一些重要的译本进行了专题研究。学者们还结合汉语教学的实践,讨论了汉学翻译青年人才的培养问题。大家关注的典籍与论著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出入儒释道三家,既有精彩细致的个案研究,又有系统深刻的理论探讨,多位学者系统反思了跨文化翻译的“可能性”,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回译”的价值等理论问题。视野广阔,见解深刻,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国际汉学翻译若干重要方面的认识。
会议还颁发了“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该奖是为了推动中国传统典籍与当代国学研究著作的外译,经国家汉办和北京大学批准,由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组织评审的。大雅奖面向中国传统典籍与当代国学研究著作的翻译家,授予中国籍与外国籍译者各1人。基地制定了《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章程》,对大雅奖的评审办法作了明确规定,并聘请汉学家11人,组成国际评奖委员会,其中外籍学者7人,中国学者4人。经过提名,投票,最后决定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康达维教授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渊冲教授“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李岩松代表北京大学向康达维教授颁发了奖状,许渊冲先生因年事已高,由基地将奖状送至家中。
王刚毅出席了颁奖典礼和闭幕式,并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在推动中国典籍翻译方面所做的工作,希望与各国汉学翻译家展开更多的学术合作。
最后,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程郁缀教授代表基地致闭幕辞。他简要梳理了本次会议的学术论题,对各位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各位在会议中表现出的严谨的学术态度表示最真诚的敬意,向袁行霈和所有会议组织者的认真工作表示赞赏。他借用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中的两句诗“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向所有与会学者表达了良好的祝愿。闭幕致辞饱含深情,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作为“国际汉学翻译家大会”的一部分,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共同举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中国典籍暨传统文化研究著作外译本展览”。展览基本按中国传统四部分类的方法,兼顾文学类著作的完整性,介绍并展示主要外文语种的汉文古籍译著和一部分中国现当代学者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的外译本。一些珍贵善本译著也与公众见面,包括《好逑传》18世纪法、英、德文译本,19世纪理雅各(James Legge)译《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毕欧(Edouard C. Biot)译《周礼》等。与会各国汉学家对展览的设计以及展出的珍贵文献给予高度评价。
编辑: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