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沿六环建输水管网 除延庆外均可喝到南水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赵青)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2月27日,历经1276公里跋涉的丹江口水库来水奔涌进京。两年来,北京累计收水19.4亿立方米,北京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北京是资源性缺水的特大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4亿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地区。南水北调通水的两年来,“南水”不仅为北京解决了水荒,更为北京的城市环境提升、水资源保护推进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水用在刀刃上 南水能喝更能看
江水进京,让北京市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方面,居民饮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以南水北调来水为单一水源的郭公庄水厂供水范围内效果尤为突出,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升降为120-130毫克/升,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另一方面,很多市民的用水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有充足的南水保障后,北京大规模开展了自备井置换工程,近两年已关停城区自备井200余眼,让近60万市民喝上了市政自来水。
南水北调通水两年以来,北京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按照“喝、存、补”的用水原则,将北京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地下水下降趋势得到缓解。
不仅如此,在城市景观方面,两年来,南水北调向昆明湖、晓月湖、园博湖、“六海”、北护城河等城市河湖补水,极大改善水质和提升景观效果的同时,也使得“卢沟晓月”得以重现,世界遗产颐和园美轮美奂的呈现,“北海泛舟”、“银锭观山”等给人更完美的体验。
据了解,在未来南水北调将沿六环建输水管网,联通除延庆以外全部区。届时,北京全市人民都将饮南水。
不截污不供水 休养地下水利在千秋
对于南水北调,首都市民的“获得感”也来自于水质的好转。两年来,南水北调始终坚持“不截污,不给水”的补水工作原则,倒逼引水河道水环境治理提升。
目前,北京已制定两个“三年治污行动”计划,大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河湖“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目标。第一个治污三年行动任务已基本完成,北京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年利用量近10亿立方米。今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全面推行“河长制”,从源头治理水环境。
由于“南水”的补给,北京的地下水也获得了休养生息。江水进京两年来,北京地下水共压采约2.5亿立方米,提前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到2020年的压采任务,促进了地下水的涵养和回升。
2015年底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与2014年末基本持平,仅下降0.09米,2016年11月平原区地下水埋深比2015年同期回升0.42米。北京还开展了向潮白河水源地的试验补水,回补范围达24平方公里,回补区域地下水位最小回升5.42米,最大回升13.98米,平均回升7.5米,效果显著。
助力疏解非首都功能 南水供给城市副中心
遵照习总书记2014年2月视察北京工作时对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明确人口控制目标以及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
为保证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等重点区域供水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夯实水资源基础。南水北调通州支线、通州水厂原计划于2020年建成,结合国家战略实施以及重点区域城市规划、人口计划、用水需求,研究优化了配套工程建设计划,提前建成了两个项目,成为城市副中心第一批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
目前通州水厂正在进行运行调试,水厂一期规模为20万立方米/天、二期40万立方米/天,远期60万立方米/天,将大大提高城市副中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极大缓解区域供水紧张局面并改善区域居民用水水质。同时,河西支线、大兴支线等输水工程前期工作也正紧张推进,能有效支撑西部地区、北京新机场区域用水需求,并开辟连通河北、北京两地配套工程的南水进京第二条通道,促进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责任编辑:王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