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率先实施水影响评价制度 量水发展严守三条红线

21.03.2015  19:36

  从3月31日起,北京市将在5个区县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水影响评价制度。根据相关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涉水项目在立项前要进行水影响评价,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许上马。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金树东表示,这是北京市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细化落实三条红线指标,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首都量水发展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触碰“水评”红线

  六项目被叫停

  2014年以来,水影响评价政策已在北京朝阳、海淀、丰台、通州、大兴五区试点。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回迁安置房项目等6个项目经审查不符合政策被终止进行。

  “这6个项目中除了朝阳区百子湾某住宅项目存在防洪风险外,其他主要是因为不具备供排水条件。”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前,建设项目立项前只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不需进行水影响评价,往往是项目的资金、规模都圈定后,才发现并不具备供水条件。此前通州区曾经有高达86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建成后,却不具备公共管网自来水供水条件,最后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可谓教训深刻。

  此外,也有一些项目超出纳污红线,导致污水直排入河,污染水体。今后,这些情况都将得到遏制。

  位于清河附近的某拟新建住宅项目就卡在了水影响评价审查上。近年来,清河周围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一直存在污水处理缺口,河水呈现黄褐色,一到夏天就泛出难闻的气味。2014年启动临时治污工程之后,直排清河的污水才勉强得到处理。

  水影响评价中心筹备办相关负责人来海亮说,这个拟建设的住宅项目每年起码要排放20万立方米污水,远远超出了这一区域的污水处理能力。一旦项目建成,清河有可能再次变成“臭水沟”。

  除了被叫停的项目,水影响评价的评审还有可能压缩项目的用水需求。腾讯北京总部大楼建设方,依照楼内人数提出每年36万立方米的用水需求,这符合国家标准。但是按照更为严格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写字楼的用水量应该以楼宇的面积来计算,每平方米一年的用水量不超过1立方米。评审后,这一项目的用水量被压缩至25万立方米以下。

  另外,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北京市水影响评价工作针对雨水利用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减少清水(自来水)的使用量。

  截至2014年年底,五区试点范围的建设项目共压减用水量406万立方米,压减排水量230万立方米,新增雨水调蓄池5.8万立方米。

  三项许可合一

  行政审批提速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型城市,尽管南水已经进京,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北京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在谈到建立这项制度的初衷时,北京市水务局法制处处长冉连起介绍,建立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正是强化量水发展理念、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

  冉连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北京每年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从河北四座水库应急调水3.5亿立方米,去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现通水后,每年将有10.5亿立方米长江水入京,扣除上述两个部分后,每年实际新增水量只有2亿立方米。如果再延续过去盲目扩张的发展方式,这个新增水量可能只需两三年就会被新增人口、产业消耗殆尽。

  “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强化水在城市发展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实现首都量水发展。”冉连起强调。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北京市水务局对红线指标进行分解细化,从56项指标中筛选出17项指标,任何一项指标不能满足要求,就无法获得审批。

  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北京市产业政策和水资源管理要求、是否具备水源条件、是否满足供排水条件、污(废)水是否达标排放、是否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否满足雨水利用标准、是否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等,都是水影响评价的重点审查内容。

  冉连起介绍,实施水影响评价制度后,原来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和洪水影响评价三项行政许可合为一项,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与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实施并联审批。

  今后,项目建设单位只需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编制一份报告,经管理部门组织集中评审,行政机关出具一个行政许可决定即可,其办理时限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12个工作日。

  给水影响打分

  专家终身负责

  随着水影响评价制度在全市推广实施,未来将有大批项目进入水影响评价范畴,如何确保审查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和严谨、科学?

  来海亮介绍,评审结果并不是行政部门一家说了算,在它的核心环节——报告书技术评审会上,专家组掌握一票否决权,专家对自己给出的审查结论终身负责。

  截至目前,水评中心已经建立了由438名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库,包括水资源论证审查专家、水土保持方案审查专家、洪水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和水行业管理专家。入选条件也十分“苛刻”,要求在行业中有较深造诣和较高声誉,熟悉其专业或者行业的国内外情况及动态,同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三年以上。

  来海亮介绍,每次参与项目评审,由评估中心根据专业需要在专家库内随机抽取。审查过程中,专家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审查意见,并对自己给出的审查结论终身负责;同时要严格遵守有关的保密规定;专家若与审查项目利益相关,则要告知评估中心并主动回避。

  同时,对专家的管理也实行“一票否决”,凡泄露在审查过程中知悉的审查专家名单、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公开情况,或者收受他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影响客观、公正履行审查职责,一律取消评审专家资格。

  记者在北京市水务局对2014年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审查结果公示名单中看到,48个项目中超过30%的项目未能实现一次通过,有的经过返工甚至多次修改方案后才获得通过。

  在华能北京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水影响评价现场,来自中国工程院、水利部、清华大学等单位的9位水利专家参与了评审。从上午的现场勘察到下午的双方“交锋”,历时8个半小时,才通过审查。

  西三旗某供热项目的评审更是“跌宕起伏”。评审中,节水专家陈林涛提出该项目违反了北京市“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的目标,项目未能“成功闯关”。后来,建设单位修改方案,承诺“近期自来水用水量不增加,远期采用再生水替代自来水用于生产”,最后得以过关。

  评审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水影响评价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每个能参与其中的专家都应该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保护好首都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