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机”已敲响警钟 要让节水成为我们的“本能”
“清洁用水权”是美丽中国的底线
我国正以中国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负担着中国最多的人口及其需求,其压力已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衡,甚至威胁着当代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面对现实,我们要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适度而协调地发展——
“水危机”已敲响了警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水污染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两年前环保部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就坦承了我国“水危机”的存在。文件中,“癌症村”首次得到了官方承认。而据国土资源部调查,在2000年到2002年,有超过60%的地下水资源属于1至3类标准。2009年,水质4类和5类的已占到了73.8%,到2011年,全国城市 55%的地下水是较差至极差;最近的调查显示全国水资源品质60%是差和极差。
与水污染相关的是水资源的缺乏。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每年平均缺水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缺水中。老百姓中流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迹。”这成了中国许多地区水污染的惊人写照。
以首都北京为例。这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特大城市,年用水总量达36亿立方米,而水资源量平均只有21亿立方米,巨大的缺口只能过量地采用地下水。每年超产地下水约5亿立方米,还得通过外省调水来缓解。全国其他省市有些地方出现大面积地面塌陷,也往往与地下水采用过量有关。
多年连遭干旱的河南、江西、内蒙古等地共同喊出:治理污水、保障生活用水等口号。由此可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得到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应看到与此同时导致的环境和资源面临的严峻局面,水污染和水资源的匮乏,愈益成为突出问题。
要让节水成为我们的“本能”
“清洁用水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保证和底线。水污染表面看仅是个环保问题,其实不然,这里涉及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发展观的不端正。GDP崇拜成了一部分官员唯一的追求,于是罔顾“绿水青山,白云蓝天”。这样做的结果,高楼大厦盖起来了,但身边是发臭的小河小沟,看到的是浑浊不堪的大江大河。他们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是要建设美丽的中国,而不仅仅是为了GDP。
其次,要努力加强水源的环境保护,加强对水污染的全面治理,而更为重要的是加强生态保障建设方面的强化措施。当前,更要借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东风,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让法治真正发挥作用和威力。政府应当适时制订和修改相关法律标准,并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同时,与公众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形成良好互动。要让环境有所改善,国家投入要有所增加,地方政府更不能“口头治污”。
再次,要打响全民族的环保战争。应对这场水污染、水资源匮乏的危机,要全民族动员起来。要进行广泛宣传,使人们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起来应对这一困境。呼吁节约用水,要动员和发动身边的所有人一起参加。诸如“洗脸、洗澡、洗衣用水都要用容器存下,可以拖地、浇花、冲厕所;老式马桶储水箱里最好放一个装满水的饮料瓶,就能减少冲水量”;为了解决放学后学校水管的“跑、冒、滴、漏”问题,某高校在几栋教学楼安装了定时开关装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节水成了“本能”,我们将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群众对于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理念,切实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切实维护公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总之,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增多,耕地减少,供水不足,是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基本格局。我国正以中国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负担着中国最多的人口及其需求,其压力已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衡,甚至威胁着当代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面对现实,我们要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适度而协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