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物联网”技术为水环境安全保驾护航

04.07.2016  23:44
 
6月25日,我国首个水下观测网水质监测系统在北京发布。中天海洋系统公司联合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经过较长时间的攻关,终于成功地应用于长江流域的水下观测水质在线监测。
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这项“水下物联网”新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水下物联网”新技术对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流域水质在线监测,对太湖、洞庭湖、千岛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水质监测,对全国180多个重要水库的水质监测,以及城乡居民用水水质监测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水下物联网”技术为水环境安全保驾护航。
现阶段,我国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工作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水源采样监测与浮标监测。长期以来,我国对水质监测方式停留在传统取样、浮标监测和自动站监测,实时性和可靠性
低,而且不能够真正达到原位监测的目的,较为先进的监测系统基本都依赖进口。
中天海洋系统公司联合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经过较长时间的攻关,终于成功地应用于长江流域的水下观测水质在线监测。中天海洋系统公司拥有一支博士队伍,凭着强大的研发力
量,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掌握了岸基远程监控、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远程故障诊断和监测、移动终端服务器操控、海底光电复合缆、纵向水密材料、钢丝扭矩平衡及多项水下物联网技术。公司拥有27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有些关键技术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了成功对接试验。
目前,中天海洋系统公司掌握了岸基远程监控、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远程故障诊断和监测、移动终端服务器操控、海底光电复合缆、纵向水密材料、钢丝扭矩平衡及多项水下物
联网技术。公司拥有27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有些关键技术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了成功对接试验。
中天海洋系统公司副总经理郭朝阳博士介绍说,他们开发的水下观测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能够管理水下观测网、远程电能供给、水下观测数据接收、分发及存储并实现与用户的电脑和手机进行信息交互。
水下物联网”新技术,能让市长、水利局长和关注水质情况的人只要登录电脑,或打开手机APP就能实时得到有效数据,不再需要原来的取样、化验、分析滞后的书面报告了。
郭朝阳表示,这套系统能够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实时、原位、在线监测,真实反映水体水质信息,以便消除二次化学污染等不良现象;运用水下插拔技术,便于系统后期维护;
接口可扩展,便于后期系统功能扩展;实时预警、趋势预警,便于快速检测;岸上可视化监视和通信,便于远程监控和调度;水下可视化监测,便于水下实时图像的采集和存储;远程服务器操控,便于无人值守;手机APP监控和数据发布,便于监控、随时随地获取水质信息;大数据分析,便于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方便水源水质的研究、预测等。通过直观的数据监测,可根据水质状况和用户需求设置阈值及采样频率,进行实时报警,还可以有效避免重大水安全事故。
专家在“水下物联网”技术研讨中指出,中天海洋系统研发的水下观测网是综合采用光学、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手段,集成多种声学、图像、物理、化学、生物等传
感观测设备,布设在重要水源、河流、湖泊或海洋底部,进行长期连续、实时、原位观测的网路系统,并能将原始数据和解算后的参数信息通过有线、无线通信网络,发送至政府、机构、企业和民众信息终端,对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有重要的价值。
据了解,这套“水下物联网”新技术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市场的欢迎。水源地位于长江口的南通市自来水公司应用了这套检测系统进行应急水源地水质监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引起了有关流域管理部门和海洋环境监测单位的热切关注。
李志石    叶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