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气候可行性论证 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15.01.2018  22:50

如何在宜居城市建设特别是生态廊道构建中发挥气象部门的优势和特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重大课题。市局通过十余年积极探索,在跨学科应用积淀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和实施,实现了从气象部门主动服务向规划部门主动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规划城市转变的新局面,开辟了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的新领域。日前,市局“创新通风廊道规划技术体系,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工作获评2017年全国创新工作项目。

 

党的十九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廊道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传遍大街小巷。而由北京市气候中心(以下简称市气候中心)参与的城市通风廊道建设项目,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打造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因此,北京气象部门开启了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新模式。

后来居上:从低关注度到发挥先导作用

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具有10多年城市气候服务经验的市气候中心,共同编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次年2月,该方案由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由市气候中心提出的“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项目被纳入其中。

近年来,首都城市规划建设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气候因素。市气候中心作为首都这座高速发展的大城市的气象保障单位,开展的一系列城市气候评估、城市气候规划、大气环境评估等服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出台的城市规划相关方案,从政策层面确立了气象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先导作用,改变了以往“经济指挥棒”决定城市规划的局面,更加凸显了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这样的转变,推动了气候适应性规划和科学定量评估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实现了从气象部门主动开展论证服务,向城市规划部门主动提出切实需求、气象部门提供有效针对性服务的转变,为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市气候中心主任房小怡说。

精准发力: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规划

2017年9月29日,一条关于“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是首部由中共中央批复通过的城市规划。

作为北京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研究组成员单位之一市气候中心倍感荣幸,因为,由他们提出的“构建多级通风廊道系统,建成5条一级通风廊道和多条二级通风廊道”等相关内容被纳入《规划》。

房小怡介绍,城市通风廊道的修建将有力保障用于改善城市气候的土地及时、合法地得到保护和合理建设,从而实现空气流通、热岛缓解、建筑物能耗降低和城市宜居性的提高,为城市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贡献力量,提升了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这项工作还被纳入《通州区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等国家和地方重大规划、项目中。

厚积薄发:打造链条式技术研发体系

2015年10月,市气候中心就正在编制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技术指南》向住建部门、北京建筑大学等单位就征求意见。

通过参与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市气候中心形成了面向需求,联合研发,引进吸收,技术集成,应用完善等一系列技术研发体系。“我们改变了以往单方面制定行业内部标准、技术指南的工作方式,从气象和城市规划标准化建设两方面着手强化业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房小怡说。

此外,市气候中心建立了面向通风廊道构建的气候背景分析和评估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发了精细化城市通风潜力计算技术,形成了适用于通风廊道构建和评估的多尺度数值模拟系统,确立了城市通风廊道分级、构建原则和方法流程,在国内填补了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空白。

目前,这套可推广、可复制的规范经验已在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浙江省绍兴市、四川省成都市、河南省郑州市、山东省济南市等十余个城市和地区的通风廊道规划中推广应用。(叶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