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人大支部举办第二届学术论坛 学者建言把货币发行纳入预算
2016年12月16日,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71周年。当天上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人民大学支部在明德主楼举办第二届“中国人民大学民建学术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经济新常态与政府改革”。民建海淀区委副主委赵晓光、中国人民大学统战部副部长郝丽参加论坛。
受中国人民大学统战部部长齐鹏飞教授的委托,郝丽副部长在致辞中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表达了祝贺,并对民建人大支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随后赵晓光副主委也发表致辞,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大学民建学术论坛”这一中国人民大学和民建海淀区委共同的重要学术品牌持续发挥正能量的期待。
论坛分上下半场,主题分别为“政府改革与发展”和“经济新常态问题”。上下半场分别由民建人大支部副主委、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教授李勇和民建人大支部副主委、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太刚主持。
在论坛上半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艳芳做了《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法>修订》的报告,提出现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是能源革命,而能源革命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一是要建立市场机制,第二是要理顺价格关系,第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第四要解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困难。同时,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法》提出了多层次的需求,如重新定位电网企业功能、规范电力市场、有序开发用电计划、售电侧改革等。针对现行《电力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李艳芳教授提出了系统的修订建议:立法在总体上须体现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立法目的上,将促进电力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在立法定位上,改变以电网为中枢的立法方向;在立法思路上,坚持法治思维;在立法框架上,摒弃按照发输配供环节立法,突出问题导向;在立法内容上,对电力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加以明确规定;在立法重点上,确立“两头放开、管住中间”的改革思路;注意处理好与相关立法的关系,彻底解决新能源电力上网所面临的歧视问题。
刘太刚教授做了《财政学的基础逻辑及财政改革》的报告——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对主流财政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刘教授认为,从公共管理学的角来看,政府的收支活动是典型的公共管理活动,研究收支的财政学也应当属于公共管理学的范畴。而纯粹作为经济学分支的主流财政学则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见经济不见公共管理,见福利不见福利的本质,见收见支不见收支同理,见市场(失灵)不见社会、家庭、个人(失灵),见供给(公共产品)不见需求,见术不见道,见西方思想不见传统经验,(财政收入)见税费债不见发钞罚没摊派。而存在这些不足的关键在于主流财政学对财政本质的认识偏差。刘太刚教授认为,公共财政的基础逻辑实际上就是国家职能的逻辑或国家存在的逻辑,因为财政的本质不过是国家职能的经济或物质保障。由此,财政之道不是经济发展之道,而是国家发展之道;不是经济学之道,而是公共管理学之道。对于财政改革,刘太刚教授建议把货币发行纳入中央预算的单列科目,实行预算管理,一方面保护国家的货币公信力,另一方面保护民众的非实物财产。
在论坛下半场,民建人大支部副主委、环境学院教授王汶首先做了《基于体感温度的中国供暖分区》的报告,指出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集中供暖政策源自于前苏联,而国际主流的供暖方式则是分散式供暖。针对南方部分地区亟需供暖的情况,实现中国集中供暖区域的重新划分,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王汶教授提出了基于体感温度重新划分我国的集中供暖区域的方法,并用形象的图示展示了其所做的供暖分区地图。
在王汶教授之后,李勇教授做了《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金融发展问题探讨》的报告。报告提出,现阶段河北、天津是以民营企业为主,而北京市的国有、大型企业更易吸引人才,阻碍了人才向民营企业和津冀两地的流动,因此如何实现京津冀民营企业的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李教授认为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是解决京津冀金融一体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政府应该引导民间的钱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让其作为专业的管理方,有效地投入到其他领域中。主张以市场化方式加上政府的监管性作用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私募股权基金,以化解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问题。
在四位主讲人报告结束之后,出席论坛的民建人大支部会员和来宾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相应的讨论。
据悉,该论坛作为民建人大支部的年度常规学术活动,于每年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纪念日前后持续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