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达如教授生平

07.01.2016  18:08

  毛达如教授,我国著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家、农业教育家,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农业部原教育司司长,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毛达如教授1934年4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2-1956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本科学习,1956-1958年在土壤农业化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农化教研室副主任、土化系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农业部教育司司长、中央农业干部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七、八、九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四、五届副理事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毛达如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家,在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享有盛誉。他于1956年在苏联专家X.K.阿沙洛夫(Acapob)和我国农业化学奠基人彭克明教授指导下,从事玉米营养与施肥研究,是中国第一代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间,先后对查哈尔平原、张北坝上、昌黎滨海、北京西山第三纪红土进行了土壤调查与研究,参加了乌苏里江流域荒地考察。无论是在课堂、实验室,还是在农村,他都勤奋钻研、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树立了为祖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建功立业的志向。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东北等垦区农业生产力以解决国内粮油自给压力,国家组织了农业大学的教授到多个垦区考察。毛达如同志随同彭克明教授,先后两次参加开垦东北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科学考察团,为创建我国农垦事业提供了必需的科学基础资料。例如他们发现东北垦区有大面积白浆土,该类土壤具有严重缺磷的特点,于是首次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普遍施用过磷酸钙肥料,此举有效地解决了多年来,因为缺磷千粒重低而导致当地粮油作物产量不高的实际问题,促进了粮食增产。

  1958年毛达如留校工作后肩负起教学、科研重担。此后至60年代,他将有机肥料资源利用和生物能源开发结合起来,对沼气利用、高温堆肥、腐殖酸肥料的效应和机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于猪粪等的堆腐发酵过程提出理论见解,1961年该项机理和技术被写入全国《农业化学》统编教材中,通过教学和培训,在全国农业生产中推动了粪尿类有机肥料积制技术的推广应用。70年代他又出版了《有机肥料》一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是实践性强的学科。毛达如同志从一踏上教学科研岗位,就动手筹建本学科试验站,1956年北京农大东北旺农学试验站建立初期,他曾出任土壤农化分站站长。1981年他又协助彭克明教授采用“3×3+1”设计,在原北京农业大学昌平试验站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可用于定量化研究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并在土壤有机质累积和降解、磷肥迭加利用率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几十年来,该试验为国内外3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科研基地和试验土壤,共发表论文30多篇,为土壤肥力、肥料效应监测和土肥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达如教授率先把土壤超滤(EUF)技术与施肥系统有机结合,在中国华北建立电超滤-连续流动分析-电算机联用的ECC施肥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田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并开展了肥料效应的系统研究,并提出土壤有机质分解动力学模型,土壤有机质半衰期t1/2等理论,并先后主持、参加中国六五、七五、八五黄淮海施肥技术的研究,提出三种优化平衡施肥模型和电算机系统,并在河北、内蒙、北京地区推广应用。

  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在石元春院士牵头下,进驻曲周开展盐碱地改良综合大工程,毛达如教授当时负责农业生产和土壤生物改良的任务。把提高粮食产量、让农民吃上白面馒头,定为自己工作的第一个目标。他带领大家通过测土施肥、培肥土壤、营养诊断等技术,并从河南引来小麦良种,使亩产高达600斤。随后,在“黄淮海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 国家攻关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大面积经济施肥和培肥技术的研究”的课题,与曲周县土肥站密切配合,采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布置了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对象的氮磷二因素三水平小区试验,每年有180个试验点,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施肥模型,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在曲周县建立了计算机施肥系统,还为曲周赠送了计算机,培训了曲周土肥站的科技人员。使当地农业生产步入了科学施肥的阶段。在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中,运用植物营养快速诊断技术建立了作物营养诊断与科学施肥结合的推荐系统,他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施肥技术专题,两度倡导在全国建立肥料定位试验网络,奠定了全国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

  毛达如教授是中国(北京农业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国际合作方面的主要发起人和主持人,该项目长达30多年,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起到了直接引进和快速帮扶作用。他在项目合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0年,毛达如教授协助彭克明教授邀请联邦德国霍因海姆(Hohenheim)大学植物营养系主任马施纳尔(H.Marschner)教授来华讲学,在北京农业大学举办全国农业化学界参与的植物营养科学讲习班,系统介绍了国际上植物营养科学16个领域的进展情况,为在国内正式建立植物营养专业、建全植物营养学教学及其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1983年以后,毛达如教授曾5次赴联邦德国霍因海姆大学植物营养研究所合作研究,促成了由德国对外技术合作署(GTZ)资助,联邦德国霍因海姆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长达10年的长期合作研究项目(英文全称为:Center for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简称CIAD项目,1984-1994),并作为中方主持人与德方主持马施纳尔教授共同组织第二期CIAD项目(1989-1994)。我校在曲周的攻关课题——“土壤水分”与“施肥技术”两个项目也被纳入了中德合作项目。中方21人获得了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引进消化吸收了25项成果,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共推广1521.9万亩,创经济效益4.57亿元。

  通过中-德CIAD项目,我国与德国在土壤、植物营养、植物病理、作物遗传育种、食品加工、农业经济等14个研究项目加强合作;建立了“北京农业大学综合农业发展中心”;培养研究人才191人次;建立11个现代化实验室,于1990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植物营养系和农业推广系两个新系;公开发表论文473篇、获奖23项等等。该项目发展成中国联邦德国双边国家级科研合作项目,推动了国内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

  毛达如教授始终关注本学科新型研究方法的建立与运用,在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毛达如教授一直强调研究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任何一门生物学科都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系统,因此植物营养研究法也必须是一个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论体系。他将专业知识与方法论密切结合,发表了多篇研究方法论文,并在1994年,用系统论的观点主编了国内第一本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教材。根据植物营养和施肥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第2、3版中不断改进和升级,使之成为本科生、研究生兼用,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教材,毛达如主编的《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于2011年获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称号。他还对原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的许多重要研究项目的研究路线和方法亲自审定,经常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科学研究和研究方法动态,对学科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毛达如教授是著名的农业教育家。在教学和管理方面,从80年代起,他先后担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农业部农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农业部教育司司长。他怀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严肃的科学态度,深入教学和教育管理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他主持建立了“教学—科研—推广”体系中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模块”人才培养新模式。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毛达如同志任首任校长。在任校长期间,他重点抓“211工程”立项和机构改革两件大事,提出“五统一”管理方案,使学校从“平衡过度”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改革和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

  毛达如教授作为农业教育家,对高等院校内部体制结构、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研究和改革。上述教学研究成果在1989年、1993年分别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推广。

  毛达如教授在担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期间,每天坚持阅读大量的群众来信、接听各地百姓的来电,倾听他们的心声,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相应的部门,给他们提供一条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农业推广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毛达如教授走遍大江南北,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先后提出多项议案,包括建议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农民职业教育法”、“生物技术管理法”,建议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关于将测土配方施肥列入“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关于对农民增施有机肥料进行补贴的建议》,并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肥料管理条例》,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毛达如教授先后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外国专家工作”成果奖1项。发表有关施肥类论文40余篇,有关教育管理类论文15篇,科普类论文3篇,参与论文79篇。、《近代施肥原理与技术》、《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等7部。共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1名。

  毛达如教授既有顽强拼博,开拓进取的精神,他还胸怀宽广、为人善良、无私奉献、包容天下。他为中国农大乃至中国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达如教授是杰出的植物营养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他是学生可敬可爱的师长,是同事肝胆相照的挚友,是农民兄弟心声的倾听者,是心系三农问题的忠诚之士。毛达如教授一生学农、爱农,以拳拳赤子之心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他的逝世是我国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地缅怀毛达如同志,他的严谨求实的科学家风度,高超的、特色鲜明的领导风格,普通人民教师的本色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