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人物 | 校奖获得者陈义:生于泥土 根在乡野 振兴乡村 矢志不渝

19.06.2018  10:40

[编者按] 6月,又是一年毕业季,有人为了毕业论文焦头烂额,有人开始规划毕业旅行,有人拿着心仪的offer憧憬未来……本期带你走近校长奖学金获得者陈义,听听他的故事——

园艺141班陈义,男,汉族。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二等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两次校级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校级百篇优秀毕业论文,担任北创和urp项目队长,曾获校级优秀社会实践小队、院级优秀实践小队、院级优秀实践论文等荣誉,担任美丽中国校园大使主席。目前保研本校继续深造。

初见陈义,他笑起来脸颊有两个浅浅圆圆的酒窝,说话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性非常严密,一点一点把自己的观点和故事娓娓道来。他是湖南人,听他说湖南话又有种“湖南伢子”的软糯和朴实。

我小时候觉得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陈义是在湖南长沙城下的一个小县城长大的,从六年级开始,他就要负责家里很大一部分家务。每天放学,别的小朋友出去玩,陈义就要回家做家务,“先烧一壶水,我自己洗澡,然后烧两壶水,给我爸妈洗澡用,再把家里大大小小的壶都灌满了”,“我给自己定了个时间规划,五点开始做饭,我四点之前可能出去玩,但五点我一定要开始做饭了。”从小,陈义对于自己的时间就有一个规划,但那时他觉得这完全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爸妈已经很累了,我看得到”。

陈义做过很多农活,他说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养兔子,每次砍柴回来都能在路边摘那种青草,嫩嫩的,绿油油的草,路上能采一袋子,回来喂给兔子吃。谈起小时候做的家务,陈义用了很多“普通”“自然”“常见”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在他看来砍柴、挖土、喂牛、喂猪等工作都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负担,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或许是从小就接触到很多山林里的小生灵,陈义非常有辨认植物的天赋。有一次,在和父亲上山的途中,父亲给他指了一株植物,说这叫何首乌。陈义一下子就记住了何首乌的长相,后来就自己挖何首乌卖给老师和同学,“其实何首乌很难挖到特别大的,有一次挖到了一株特别大的,我爸说可能得有几百年了,就又埋了回去。”正是这样朴实而热爱土地、感恩自然的家庭氛围,养成了陈义这样朴实真诚的性格。陈义挖的何首乌一共卖了几十元钱,“后来那些钱都被我用来交学费了,还有我的压岁钱,超过十块的钱我好像都用来交学费了。”陈义还喜欢探索山林里的野果子,喜欢挖蘑菇,他笑着说自己从来没有因此生过病,“可能是身体好,来北京的四年我也从来没感冒过。

而现在,谈及家乡,陈义有了不同的想法。他说自己的父母都年纪大了,不想再让他们干重体力活了,想着能不能找到一些好项目,先以自己家为试点,一方面让父母轻松点,另一方面如果成功了也能造福乡里乡亲。过几天陈义就要去考察,如果项目可行,今年夏天他就将带着考察好的项目回家,给表姐和母亲开个小店。

农大和北京改变了我

陈义坦言,填报志愿的时候,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不太看好农大。“我同学跟我说,陈义你这个成绩能去个不错的理工大学,干嘛要去农大呢?”陈义回想起填报志愿的时候,也不免感慨。“可是我一方面觉得农业就是我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想离开湖南,换个环境试试”,“后来还是我妈说了一句话,她说’咱俩都是农民,你还怕你儿子当农民养不活自己吗?’,然后我就来农大了。

刚步入大学,和许多新生一样,陈义每天都充满了激情,对明天充满了期待。但由于不适应新环境和对不明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最初的兴奋过后,陈义很快就陷入了迷茫期,宽松的教学课堂和自由的作息时间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所幸,大二时遇到的一位老师,给了陈义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成为陈义大学时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陈义坦言教授生物化学的夏朝晖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他学习、处事的心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奉献了生命、(投入了)热爱在这门课程中”。陈义用“有趣”形容遇到的人,而夏老师年过半百,依旧对生活、事业葆有热情,这在他看来十分难得。在夏老师的影响下,陈义在之后的学习中始终遵守“无论喜恶,凡事做到最好”的准则,而这样的态度也伴随他走到了实践、志愿、兼职中。

大三时,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予了陈义相应的回馈。他以总成绩3.97、绝大多数课程95+的高绩结束了大三上期的学习,在下学期凭3.95的年均绩获得校长奖学金并成功保研。

陈义说,他很感谢能在农大遇见很多非常好的老师,“我的专业课和老师让我知道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关注民生,关注农村”,这些在科研上兢兢业业,却又实实在在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教授给了陈义巨大的影响,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与许多人不同,大学期间陈义没有加入学生组织,也未曾担任重要班委干部。他坦言,是开学初和学姐的一次深谈,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入校后,陈义一口气加入了向日葵爱心社等八个社团——他想要寻找并加入一个“公益、有趣”的社团。最终他留在了向日葵爱心社,并且一待就待了4年,大学阶段参加的第一个社会实践就是向日葵组织的支教活动。提起实践,陈义笑称他的综测加分大多来自于社会实践。“我一共参加了十次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好像最多一年做了六个吧。”他回忆道,“看到更多,想做的也更多。学到的不比参与学生组织少。

  “我觉得是农大和北京改变了我,让我更想去全国看看。”陈义也感慨,那时候填报志愿只是想着要离开湖南,结果现在见过了广阔的世界,就想要再多去一些地方看看。

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在大三的时候,机缘巧合,陈义看到了学校组建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以下简称“菁英班”)的通知,但时间即将截止。陈义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于是立马联系对方,最后被破格录取成为了菁英班的一员。后来也正是这个果断的决定,彻底改变了陈义的大学生涯,也影响到了他之后的人生选择。

菁英班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企业家校友联谊会农场主分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联合发起的,旨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领军人才,为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一支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的“三农”人才队伍。第一期学员由中国农业大学的20名在校生组成。菁英班经常会组织实践活动,真正深入农业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其中让陈义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一次山东之旅。

上个学期末,机缘巧合下,陈义和伙伴们接触到一个师兄和导师的项目,是一种番茄的种植技术的改进,改进后的番茄口感甜美多汁,且完全不施用农药,不添加激素。陈义觉得这是一个良机,于是这个学期开学,趁着创新创业项目的申请季,他们申请了“火山牌”番茄的项目。项目进展喜人,共卖出番茄五千余斤,还获得了大丰收杯•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华北片区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第四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大学校内选拔赛金奖。但在真正参与项目的过程中,陈义还是深感自身的不足。他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有两家的番茄做得最好,一家叫“绿行者”,一家叫“凡谷归真”。这个学期菁英班组织去山东的实践也给他带来了意外之喜。当他们走到基地时,上面挂着的大大的写着“绿行者”的牌子让他喜出望外,没想到“绿行者”正是这次参观的集团下属的产品。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后面的交流中,同行的另一位农业企业家张口自我介绍,竟然是“返谷归真”的老板。这样难得的机会,在与两位企业家的交流中,陈义获益匪浅。

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都是菁英班组织举办的。陈义说,这么多次的参观和实践让他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对项目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评估,和优秀的农业企业家的交流也让他收获了更多,“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他认为农业领域的未来非常乐观,未来农业领域会有很多涉农领域的人才加入,自主创业或加入转型中的大型企业,未来农业市场的发展大有可期。

下一站他要在菁英班组织下,去美国奥本大学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这一次他的目的是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调研。

振兴乡村,矢志不渝

目前陈义已经保研到本校继续深造,他说目前他的打算就是好好利用硕士的几年,打好基础,多看看,毕业之后可能会考虑创业。但陈义也笑着感慨,创业需要机遇,目前他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不过陈义也说没有特别担心未来的生活,对他而言,他一直奉行“简单的快乐”和“不断的进步”,日积跬步,就能到达山川与海洋。

陈义所在的园艺学院,之前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师兄师姐都选择了继续深造。目前菁英班的同学,一半选择了深造,一半选择了工作,工作的也大多选择了农业相关领域的大公司来积累经验和财富,“(大家都)一心向农。”

我觉得五年以内吧,我家这个县城就能成功转型脱贫了。”这是陈义对自己家乡的前景的规划,也是他给自己的目标。

今年元旦晚会上,陈义和菁英班的同学以青年企业家杨天龙的事例改编的小品《飞龙在田》在植保学院上演,演出反响热烈。陈义在其中扮演一个老农民,跟随着男主角的脚步,一步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新农业下的新农村。小品最后,菁英班的同学们上台,大声念出了自己的信念:“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生于泥土,根在乡野/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印记了这份使命/如果连我们都不回到乡村,那又有谁会站出来/对,我是个普通人,但也有梦,敢做梦/我梦想,乡村也能栽种年轻的理想/我梦想,天下无寒人,稳暖皆如我/我梦想乡村的孩子们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我梦想,欢声笑语能再次响彻村落/我梦想,乡村不再意味着落后与贫穷/我梦想,不再有人问我,为何深爱着乡村/我梦想,终有一天,我们的梦,也能变成大家的梦/我们的梦,振兴乡村,矢志不渝!”(学生记者 朱颖 摄影 陈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