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比较与选择: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之路

10.01.2017  19:50

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中国证券报》、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于2017年1月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央国家机关、著名高校、著名研究机构等有关负责人和著名专家学者,以及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的嘉宾和新闻单位的代表等共计50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到会并作主题演讲。他认为,2016年,全球金融市场跌宕起伏,特朗普当选、美国再加息、欧元区分裂、日本负利率、印度废纸币等“黑天鹅”事件轮番冲击,中国也面临股市熔断、债市重挫、网贷跑路、汇率反转等金融风险隐忧。论坛围绕“中国金融监管”,重点探讨在新经济形势下,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协调,以阻隔风险扩大、收缩风险传递、防止风险外溢,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有效性、稳定性。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在会上发布“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2017中国资本市场主报告《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比较与选择》”。

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方向。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货币化率、广义证券化率明显提升,但是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证券化率、国际化水平低仍是中国金融的重要特征。吴晓求认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在监管模式上要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政策功能上的相互协调;在监管架构上可适当由目前扁平化的结构过程调整为“管理金融市场风险的监管”与“金融体系稳定的保证”组合的双峰模式;监管重点应从资本监管为主逐步转入资本监管与透明度监管并重;监管方式应从传统监管走向智能监管与传统监管相结合,并逐步以智能监管为主。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在主题演讲中提到,要敦促企业被监管者苦练内功,有效的监管一定是建立在被监管者良性发展的健康基础之上,否则监管是失效的。

在以“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杰认为,为有效应对风险变化,需要对风险实行分层甄别和差别处理。对利润亏损层次的风险,依靠市场自我更新机制;对资本损失层次的风险,依靠市场主导、资本监管为辅的二元机制;对机构破产层次的风险,依靠监管机构介入处理局部风险;对系统性风险,依靠货币当局发挥最终贷款人作用,稳定市场预期,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破解中国金融风险根本举措在于继续深化改革。

在“中国资本市场未来趋势”的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少君认为,今天我们重温金融监管演变史,沿循资本监管与市场透明度监管的主线,探求中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希望“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托起中国金融的美好明天!

原文链接: [新华网]比较与选择: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