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寸土地都要有人坚守

15.05.2015  13:16
  我国发展至今,摊上最大的事儿,莫过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恶化。要想挽回生态文明的尊严,必然得走一段异常壮怀激烈的过程。
  
  当前的公众已经普遍觉醒,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美好。空气污染,饮用水不安全,吃的食品有可能带着重金属和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眼周边,挖兰花的人、采虫草的人、掘野生中药的人、偷名贵木材的人,已经把一座座大山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山。捕鱼的人、挖沙的人、捉泥鳅的人、抓青蛙的人、拣田螺的人,已经把中国的水变成了空水。
  
  人们纷纷搬往城市,但城市正在成为生态含量最低的地方,成为污染物最集中的地方,成为生态系统最单薄的地方。
  
  于是人们追求改变。改变的方法或者说道路,大多有两种。一种叫“自求多福”,就是自己努力改善自个儿的“生态现状”。购买有机食品,周末参加观鸟活动,平时过着相对俭朴、单纯的生活。另一种趋势叫“不平则鸣”,遇上了污染要举报,碰见了捕捉野生动物的要阻止,遇上不作为的官员要监督,看到有不合理的政策就积极地提出意见。
  
  没有人天生是哪一种人,自求多福的人早晚有一天也会转变为不平则鸣者。因为当一个人开始高度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时,他浑身上下的细胞就会敏感起来,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就会比较畅快。当某个污染企业可能侵犯到“我们的领地”时,这样的人就会奋起干预和参与,那么他也成为了不平则鸣的人。
  
  “不平则鸣者”也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知识补充期。遇上污染马上举报,这是没错的。但问题产生在举报之前。人们想举报一个污染项目,也许会存在这方面的疑惑:这是什么类型的污染?污染程度如何?污染实施者到底是谁?而实施举报,新的问题则是,向谁举报?哪个政府部门负责这个事?
  
  研究政府部门的职业分工,在现实中却可能经常被泼冷水。所有的想当然都经不起一次真实的触碰。此刻,你是坚持到底,还是遭遇一点“踢皮球”就迅速泄气,然后以“政府不作为,民间举报没用”之类的话,来给自己送行?
  
  公众监督污染,势必要学习两大方向的知识技能。一种叫自然知识,一种叫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也包括化工知识之类,指涉及污染的各种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知识。比如地表水的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污水处理厂的综合排放标准、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另一种,当然是社会知识。政府如何运营,宪法和所有相关法律在各部门如何践行,环保部与国家林业局有什么不同,国家海洋局与环保部又有什么样的分工。如果要发起公益诉讼,如何找律师。如果没有律师费,又如何发起众筹项目。如果众筹过程中人脉资源不足,又如何拓展和创新。
  
  总之,已经觉醒的公众,都在成为自觉的环保践行者和环保行动者。一个国家的环保行动者越多,各个地方的环境和生态状态就会得到越好的保育。一个地方的生态细节被民间环境观察者掌握得越细致,此地的环保防线就越坚强,公众每天就会巡护自己的生态领地,政府会及时呼应公众的举报和监督,科学家随时会协助公众展开必要的科学研究,环保组织在每一个地方都得到健康而稳定的成长。人们乐于传播的是生态英雄们的故事,公众喜欢讨论的是生态保护的各种经验和方法。
  
  公众的觉醒必然带来“规划”和“建设”的改变。人们喜欢城市的集约和富集,但也喜欢乡村的自由与散漫。每座楼宇的旁边都尽量给天然生态留足发育和展现的空间。人们发现,让野花野草自然生长,不仅能给城市带来更多美好、减少更多消耗,还能让城市拥有洁净的空气和舒适的生活体验。
  
  而生活在村庄的人们会更加忙碌,大家发现自己周边的自然如此丰富和美好,每一株山花都值得细细地品味,每一丛野草都值得俯下身来好好地研究;每一声鸟鸣是如此悦耳,每一颗星星是如此光芒四射、传奇纷纭;每一朵云彩是如此耐人寻味。
  
  人们彻底被村庄的生物多样性所迷倒,发现自己村庄的传统是如此美好与和谐。保护村里生态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也是身心健康的人,是社区和谐的最佳贡献者。
  
  企业当然也变得其乐融融,不再追求“生态犯罪式”的发展,不再追求“敌对公众式”的发展。企业所有的信息都如实地向公众公开,甚至也不再有围墙把自己守护,而是敞开所有的大门和心怀,与周边公众良好地沟通和互动。周边的公众成为了企业的“共同环境股东”,一起讨论最好的环境保护方案,让企业成为环境友好产品的最佳设计者和实践者。
  
  一个良好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互信和尊重的,人与自然之间更是互信和尊重的。人们不再想要简单粗暴地通过毁坏自然、倒卖资源获得一点点可怜的生活费,人们更愿意让自然尽情地复原,任性地表演,成为自然大剧场最忠实的观众。每一寸土地都有他们的神圣处,每一寸土地都有人坚守和热爱。(wp)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冯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