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把我的大学带回母校”寒假实践专题活动,传递“北科好故事”和“青春好声音”

27.03.2015  19:02

学校坚持育人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创造性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招生宣传工作有机融合,校团委、招生就业处联合设计开展了“把我的大学带回母校”寒假实践专题活动,动员学生宣讲员回到高中母校作招生宣讲和交流,有效提升学校招生宣传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发挥了实践育人、爱校荣校、感恩教育等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了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向驱动”,学生在实践中精彩讲述“北科故事”、传播了向上向善的“青春好声音”。

——实践地域覆盖“广”,遍及大江南北。 将组织化动员与市场化动员紧密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宣讲实践活动,共有52支团队、413名师生投身招生宣讲活动,覆盖学生辅导员、团干部、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足迹遍及25个省市区的225所重点高中,让“北科好声音”广泛传播。

——实践内容挖掘“”,赢得广泛赞誉。 统一设计宣讲内容,包括“走进北科”“求学北科”“生活北科”“成就北科”和“北科招生”五个板块,以详实的资料数据和生动的图片视频全面勾画了北科大的全景风貌,其中还针对各省份高中生设计了招生政策、本省近年录取分数等专题介绍,获得高中师生的频频“点赞”。

——实践成果形式“”,影响深入持久。 充分调动学生团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高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开展招生宣讲活动,涌现出了以“北科梦想卡”明信片、《高考加油!爱@北科》微电影、“映像·北科”宣传海报等代表的原创文化产品,让北科印象根植于脑海中、烙印在内心处。

为充分发挥招生宣讲实践的“双轮驱动”作用,北科大共青团以招生工作要求、学生成长需求和高中学生诉求为指导,创新设计工作机制,呈现出三点可喜变化:

一是“团队合作”激发了学生主动性、创造力和责任感。 创造性地在寒假回乡实践中推行“团队化”,要求学生以招生宣讲的省份为单位组建5~12人不等的实践团队,共同开展前期研讨和后期总结,并根据每名成员的高中所在地选择性采取“集体作战”“有机联动”“各自为战”等实践方式。实践证明,“实践团队”将散落在省内各所高中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催生了朋辈间的化学变化,团队中互促、互融、互动、互补,每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团队行动、贡献个人智慧、肩负集体责任。例如,赴河北省的北科“帝二小分队”将不同专业的5名学生团结在一起,制定了“先集中后串联、晚七点在线谈”的工作机制,选取交通最方便的河北省石家庄二中“打响第一炮”,随后为每所高中制定了个性化宣讲方式和内容,取得了“连战连捷”的宣讲效果,实践团的成员们也缔结了“战斗型友谊”。

二是“演说答辩”促发学生求知欲、思辨力和精英范儿。 以育人效果为导向,于实践全程为学生提供演说答辩的展示舞台,安排每支学生团队出发前进行1次招生宣讲“试讲”、实践后进行1次总结汇报“答辩”,组织优秀团队再进行1次交流分享“展示”,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次舞台上的“演说”,鼓励所有学生向团支部其他成员作1次心得“分享”。实践证明,循序递进的“答辩”让学生们拥有了课题研究的全程体验,一支支学生实践团队成为了一个个研究小组,在探索问题、分析论证和寻求真知的学术逻辑中全面提升了个人能力,同时,“演说”环节也培育出了校园中一个个“能说善辩”的“超级演说家”。例如,赴江西省的“我在北科等你”实践宣讲团在准备“试讲”的过程中讨论认为,高中生的信息需求是宣讲内容设计的关键因素,于是制作了调查问卷,在宣讲前发放给300名高中学生,依据数据掌握了高中生对报考大学的基本想法、影响报考意愿的因素和对北科大的了解情况,根据数据针对性地调整了宣讲内容,获得了高中生们的欢迎。实践后,他们又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整理撰写了调查报告,并在“答辩”中以“TED”的形式给予展示,让实践活动有了更加科学的参考指标,团队中的学生也纷纷被冠以“乔布斯”、“小博士”等绰号。

三是“感恩情怀”焕发学生爱校情、荣辱观和使命感。 注重以感恩教育为内涵开展高中母校的宣讲实践活动,在前期培训和过程指导中广泛教育引导学生“高中母校是孕育求学梦想的摇篮”“北科大是助推成长成才的沃土”,使学生们胸怀一颗爱校荣校的感恩之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实践活动、为两所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赴山西省的“汾河之畔,晋尧之都”助力出彩大学宣讲实践团为了反哺高中母校的培养,组织了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15所高校的家乡学子回母校开展联合宣讲,讲授高中学习经验和备考技巧,介绍大学专业特点和招生政策,梳理人生梦想和职业规划。宣讲实践中,他们也积极为大学母校北科大做宣传,总结了“不得不选择北科大的五大理由”,让北科大在联合招生宣讲中成为不折不扣的“最热高校”。宣讲归来,同学们也激情不减,他们决心要用自己的努力为母校争光: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