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江南好风景

03.04.2015  12:33

      江南风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这种认知,在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唐诗宋词里颇有体现。

 

      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古代诗词中有不少描写苏杭如梦如幻景致的篇什。

 

      白居易在苏州、杭州做过刺史。为官一任,钟情一方。他在不少诗词中对苏杭一带有过诸多唯美的描写,其中《忆江南》写得最为出彩: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深情回忆和无限眷恋。词中以“江花”与“江水”的两种色彩,把个风情万种的江南景致描摩得美不胜收。

 

      明代诗人刘基在他的《题王润和尚西湖图》诗中,以“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的诗句称赞西湖景色为天下第一美景。

 

      苏东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把西湖亦晴亦雨的景致描绘得美妙无比。在善于发现美的诗人眼里,“晴方好”、“雨亦奇”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现象,但都展现了西湖又“”又“”的美丽景致,诗的后两句比喻别具匠心、巧妙贴切。西湖、西施同属吴越之地,两者一样具有风姿绰约的阴柔之美。正因为东坡先生的比喻,之后“西子湖”也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说到苏州,我们不妨去领略一番晚唐诗人杜荀鹤对苏州水城的描述: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小诗尽显姑苏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特有风情。白居易笔下的苏州同样别有一番风韵:“处处楼台飘管吹,家家门前泊舟航”;“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诗句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叙述,把江南桥与水这一典型特征描绘得如诗如画、浑然天成。

 

      要说江南风情美,当然首先还是美在自然风光上。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以唯美的文字写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江南大地草长莺飞、绿树红花、傍水村落、依山城郭、惠风和畅、酒旗飘拂的秀美且富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后两句宛若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南朝时期修建的座座寺院,被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若隐若现,云烟氤氲,给人留下了一种深沉而悠长,飘逸而朦胧的梦幻美,同时也激起了人们悠长的思绪。

     

      都说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那细如丝、密如织、“润如酥”的形态,像从历史的深处飘落下来,大有一种“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的意境。

 

      水是江南流动的梦,山是江南凝固的画。历代文人赞美江南山水的诗篇可谓不少,其中既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的恬静与闲适,也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新奇比喻;既有“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王安石·《泊姚江》)的气势辽阔之美,还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晚秋萧瑟之美。祖籍为江西临川的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曾在《寄嘉兴马乐二丈兼怀陆五台太宰》一诗中写道:

 

烟雨楼前烟雨迷,莺逗湖边莺逗啼。

但取风光足留赏,越西胜过大江西。

 

      诗中提及的烟雨楼在嘉兴,莺脰湖在苏州,越西则泛指江浙一带。国人历来都有“谁不说咱家乡好”的本能习惯,  而诗人偏偏认为他乡胜过自己家乡,足见作者已被江南风光所深深折服。

 

      江南的人文地理、风物天候、民风习俗,无一例外地充盈着饱满的诗情。天生丽质、富庶秀美的“江南”,已不仅仅是地理名称,而早已成为华夏文明史册中一个饱含着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是历代文人学者向往的精神栖息之地,这或许才是千百年来江南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割舍不断意象的根本原因。(hcq)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王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