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百年“河南街”
午后,阳光刺眼,王山(化名)坐在自家小院门前,身后是百年老宅,旁边是他小时候栽下的榆树,现在已经长成了碗口粗。邻家老房子的房顶已经被拆除,在树荫投下的阴凉里,王山看着一辆辆车从门前驶过,有的拉着砖头石块,有的拉着废弃的暖气片……这里是门头沟区有名的“河南街”,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进展,它的百年历史将很快终结。残垣断壁,写着大大的红色“拆”字的山墙,成了这条街上最后的风景。
王家大院:
“三进院”住了6代人
“我奶奶都96岁了,一直住在这个院子里,您看这院墙了吗?都是当年的老砖砌的”,王山语气中透着不舍,“过不了几天就都得拆了,家里人已经陆陆续续搬出去了。”
“这座老宅里住着几十户人,都是亲戚,人称王家大院”,村里人告诉记者。
这座老宅子有着高高的院墙和很深的胡同,进深就有50多米,面积差不多占了一亩多地。原本三进的院落,除了一条曲折的窄道,整个院子被大大小小的房屋占满了,四合院的格局已经面目全非。
“您上我那屋看看”,刚回到院里的刘大妈对记者说。刘大妈是王山的母亲,从不到20岁嫁过来,已经在这座老宅里住了快40年,“宅子是老太爷买的,算上我两岁多的小孙子,住了有6代了”。
刘大妈家屋内有些阴暗,为了采光,在房顶上开了天窗。“我家房本上有60多平方米,这次拆迁签约后能分到个两居室”,刘大妈说,虽然这是老宅子,但大家都愿意住上条件更好的新楼房。
沿着胡同一直往后走,一些房屋敞着门,已经人去楼空。刘大妈说,签了约的老住户已经交房搬走,就等着拆除了。
焦家大院:
50年枣树长在屋里
王家大院对面就是焦家大院。焦家84岁的老太太已经在河南街生活了多半辈子,老太太说,焦家是大户人家,自从有了这条街就在这里居住着,是河南街的“原住民”。
院落里,一棵半米多粗的枣树穿破屋顶向天空生长开去,树冠遮盖了半个院落。“这棵枣树有50年了,每年能挂1000斤大枣,那枣可甜了!”老太太说,当初要加盖房子,舍不得砍掉它,就给它搁屋里了。“现在要搬走了,最舍不得的还是它,不知道这棵枣树能不能留下来。”
院门口放着一块椅垫。“这是老太太的专座”,村里人说,老太太在这条街上住了快70年,跟老街坊们相处了几十年,这一分开特别舍不得,所以每天都要在门口坐上一坐,多看一眼河南街和街坊们。
河南街:
未来变身创意园
资料显示,早年黑河沟北岸有条繁华的街道叫河北街,后因被山洪冲毁而荒废。上世纪初,附近小煤窑逐渐兴盛,因商贩集聚河南岸而繁华起来,形成街道,名叫河南街。
今年92岁的门头沟区文史爱好者陈雷回忆说,东辛房地区曾是门头沟煤矿的所在地,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形成了当时较为繁荣的河南街、东辛房和圈门。民国以后,身怀绝技的鼓书、戏法、洋片、武术、杂技等民间艺人纷纷在河南街一带摆地摊献艺,很受矿工欢迎。1952年至1957年间,是门头沟历史上鼓书、曲艺等活动最繁盛的时期,河南街也成为当时门头沟区的“综艺好莱坞”。
此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今的河南街,百年前的繁华不再,老院落也因为无序的建设变成京城里的采空棚户区。
今年5月,门头沟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房屋整体征收工作正式启动。此次改造工程涉及河南街所处的东辛房地区棚户区1.3万余户居民。门头沟区规划局透露,东辛房棚改地区将来以发展商务、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还有一些配套设施和少量住宅;而河南街,街区控规为居住,将凸显服务功能。
过不了多久,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河南街,将不复存在。
时间在继续,新的生活还要继续。
本报记者 杨滨
通讯员 艾宏伟 文并摄 D044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